三唑类杀菌剂优缺点你知道吗?7款常用三唑类杀菌剂介绍.docx
一、三唑类农药的优势所在
1三唑类农药杀菌剂杀菌广谱
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的许多种病原真菌有很高的活性,但对卵菌类无活性;药效高、用药量少、仅为福美类和代森类农药杀菌剂的1/10-1/5;持效期长:叶面15-20天,种子处理80天左右,土壤处理100天,均比一般农药杀菌剂长,且随用药量的增加而延长;内吸输导性好,吸收速度快,施药2小时后三唑酮被吸收的量已能抑制白粉菌的生长。
2三唑类杀菌剂具有内吸功能和保护、治疗作用
在杀菌谱上比较广,对于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大多数病原真菌引起作物病害有效,能达到一次用药,兼治多种病害的效果。如炭疽病、白粉病、锈病、黑星病、黑斑病、轮纹病、褐斑病和叶斑病等。在作用机理方面,在不同作用点阻碍、抑制病原真菌体内麦角甾醇的合成,而发挥杀菌活性。兼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
二、三唑类杀菌剂特点
1??三唑类杀菌剂是针对真菌性病害的药剂,对细菌、病毒等病原菌造成的病害无效。植物病原真菌在侵染寄主组织之前,先由有性孢子或菌丝萌发为无性孢子,无性孢子产生芽管或吸器,再侵入进植物组织内。产生无性孢子的时候,自然会同时合成细胞膜和细胞壁。
2??三唑类杀菌剂的最佳使用时机是病害侵染的初期,此时的病菌开始在寄主体内一边汲取有机营养一边发育形成新的无性孢子。因此,三唑类杀菌剂是治疗性杀菌剂。
3??生产中,三唑类最好和其它杀菌机制的杀菌剂混用,效果会更好。比如,和吡唑醚菌酯、铜制剂、代森锰锌等保护性杀菌剂复配,先消灭大部分萌发前的病菌孢子,再清理已经侵入植物体内的残余。
4??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品种防治谱不一样,有时候两种三唑类杀菌剂可以混配在一起,发挥更好的杀菌效果。例如,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和戊唑醇,咪鲜胺和抑霉唑等。三唑类杀菌剂的开发历经三个阶段,是在科学家陆续研究清楚主要植物病原真菌各自的麦角甾醇合成机制以后,有针对性的合成了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品种。到目前为止,三唑类杀菌剂已经超过40个品种。
5?三唑类杀菌剂对霜霉病、疫病等由低等真菌侵染造成的病害无效。低等真菌形成细胞膜的时候,缺乏合成麦角甾醇的能力,只能利用从其它途径获取到的有机物再代谢为麦角甾醇。
6?三唑类杀菌剂不会抑制植物的细胞膜合成,对植物相对安全。植物细胞膜中不含麦角甾醇,但含有另一类与之相似的物质,环阿屯醇。
7?三唑类杀菌剂不能在植物生长早期使用,比如禾本科植物分蘖之前或阔叶植物花芽分化之前。禾本科植物相比阔叶植物对三唑类杀菌剂的耐性更强一些。三唑类可以抑制植物体内的赤霉素的合成,造成植物顶端生长缓慢,节间缩短。
8??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对植物的生长抑制作用水平是由差别的。一般的,氟环唑氟硅唑丙环唑烯唑醇三唑酮戊唑醇苯醚甲环唑腈菌唑。
9??有必要搞清楚每一种三唑类杀菌剂在某种植物上用于杀菌防病时的安全剂量。三唑类杀菌剂抑制植物生长的剂量和杀菌的适宜剂量是不同的。只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最大限度的用好三唑类杀菌剂。
10?大多数三唑类杀菌剂品种可以从一片叶移动到另一片叶子内,或随着导管从下往上移动。试验证明,只需要在大豆复叶上滴落三滴三唑类杀菌剂药液,一天内即可覆盖整个叶片。因此,喷施三唑类杀菌剂的时候,喷头要压低一些,既可以降低抑制植物顶端生长的风险,也可以利用向顶传导的特性,保证诸如炭疽病、褐斑病、黑星病等从下往上侵染蔓延性病害的防治效果。
三、目前我国常用的三唑类杀菌剂
1三唑酮(triadimefon)
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的广谱性杀菌剂,在植物和真菌体内转化为活性更高的三唑醇,对白粉病、锈病、黑穗病有特效。
三唑酮是高效、持效期长的内吸性强的杀菌剂,具有预防、治疗、铲除、熏蒸作用,作用机理: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合成,从而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
登记在黄瓜、水稻、小麦、玉米5种作物上防治白粉病、锈病、纹枯病等多种病害,剂型主要有可湿性粉剂、乳油、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等。
2己唑醇(hexaconazole)
该药抑菌谱很广,对真菌(尤其是担子菌纲和子囊菌纲)引起的病害有广谱性的保护和铲除作用,使用量低于其他三唑类杀菌剂。
登记作物有黄瓜、小麦、水稻、梨树、苹果树、桃树等,主要由于防治白粉病、黑星病、纹枯病、褐斑病、锈病等。使用剂型主要有乳油、水分散粒剂、微乳剂、悬浮剂等。
3戊唑醇(ethylt-rianol))
不仅有类似三唑的作用方式,而且发展第二机制抑制抗性发生,还与其他内吸或非内吸性杀菌剂配成混剂,有效地防治禾谷类和种传病害。
主要用于大白菜、草莓、大豆、高亮、划归省、黄瓜、苦瓜、梨、苹果葡萄、水稻橡胶、小麦、玉米等多种作物的近30种病害。主要剂型有种子处理悬浮种衣剂、干拌种剂、湿拌种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等。
4腈菌唑(myclobutanil)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