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唑类杀菌剂.doc

发布:2016-11-06约1.81万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triazole fungicides)为有机杂环类化合物,是七十年代以来发展的一类高效杀菌剂。三唑酮是国内第一个商品化的三唑类杀菌剂。三唑酮问世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应用历史。由于其对作物多种病原菌具有高效、内吸、广谱的作用,而成为目前应用范围广、使用方法灵活、防治效果好、最具开发应用潜力的一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的多种病害,如危害叶部的锈病、白粉病,危害根部的纹枯病、全蚀病和根腐病以及危害穗部的黑穗病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综观小麦病害的化学防治历史,可以说,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虽然麦田生态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小麦病害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加重,但随着三唑类杀菌剂在各小麦产区的广泛应用,对控制小麦病害危害、降低损失和保障小麦丰产丰收以及小麦病害化学防治水平的提高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1??三唑类杀菌剂的研制和开发 ????三唑类杀菌剂第一个商业化的产品—三唑酮,首先由德国拜耳公司于1974年研制成功,该公司于七十年代还开发了三唑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住友公司和瑞士诺华公司分别开发出了烯唑醇和丙环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拜耳公司将其率先研制开发的戊唑醇投入市场。上述5种药剂是目前国内常用的防治小麦病害的三唑类杀菌剂,尤以已国产化的三唑酮、三唑醇和烯唑醇应用普遍。目前,意大利Isagro公司、美国氰胺公司和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又分别研制开发了氟醚唑(tetraconazole)、羟菌唑(metconazole)、环菌唑(triticonazole)等新型的三唑类化合物,这些新近开发的三唑类杀菌剂,除对禾谷类作物锈病、白粉病有活性外,对纹枯病等病害亦有很好的活性且持效期长,与常用的三唑酮等三唑类杀菌剂相比,分子结构变化很大,且大多含氟。 ????2??三唑类杀菌剂的防病增产机理 ????2.1??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 ????众所周知,三唑类杀菌剂除有显著的防病治病效果外,对植物的生长亦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植物生长的作用在三唑类杀菌剂的开发应用初期即被人们所认识,基于这种认识将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显著的三唑类化合物一多效唑(Paclobutrazol,商品名PP333)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而广泛应用。常用的三唑类杀菌剂调节植物生长的生理机制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报道。 ????郭振飞等(1989)研究指出,三唑酮可提高植物内源ABA含量,从而提高植物的抗逆性。Buchenauer等(1977)认为三唑酮有延缓植物叶绿素分解的作用,Buchenauer等(1981)进一步研究指出三唑酮调节植物生长的作用与抑制植物内源GA3的生物合成有关。史建荣等(1992)报道,三唑酮和三唑醇拌种后,可明显改善小麦幼苗素质,表现在小麦苗期个体矮壮、根系发达,冬前分蘖增多,越冬期植株含糖浓度增加。陈扬林等(1982)研究指出,小麦应用三唑酮拌种后,植株叶色深绿,枯黄叶减少,最终增加光合作用,促进养分的积累。Kettlewelldu等(1982)研究认为小麦在挑旗和抽穗期喷施丙环唑有明显阻止叶片枯黄速度的作用。 ????2.2??三唑类杀菌剂作用机制 ????三唑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使菌体细胞膜功能受到破坏。因而,抑制或干扰菌体附着胞及吸器的发育、菌丝和孢子的形成。史建荣等(1992)研究表明,三唑类杀菌剂通过破坏细胞膜结构,致使膜渗漏加剧,从而降低病原菌致病力。故该类杀菌剂又称作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Ergosterol Biosynthesis Inhibitors,EBIs)。 ????2.3??三唑类杀菌剂防病机理 ????陈扬林等(1982)研究报道,用三唑酮拌种可控制小麦条锈病流行。三唑酮拌种后残效期长达2个月左右,可有效控制苗期锈菌定殖和蔓延,减少田间菌量,压低苗期病情,从而推迟春季流行期。三唑酮在植株体内需转化成三唑醇而起作用。陈扬林等(1988)测定,小麦拌种播后20d的麦苗中已有83.11%的三唑酮转化成三唑醇,至35d几乎全部转化成三唑醇。小麦植株中除了药剂本身分解较慢外,还可吸收经麦种至土中的药剂,使药剂在植株中能长时间保持一定的浓度。这是保证拌种药剂发挥长效作用的关键。朱之育等(1984)研究了三唑酮喷雾使用对小麦叶锈病的作用方式,指出三唑酮对叶锈病具有良好的内吸治疗作用,它能直接杀死病叶上的病菌孢子,理想治疗期是在小麦叶锈菌侵入寄主后的4d之内。三唑酮在叶片内主要是向顶端传导,向下传导不显著。 ????史建荣等(1991,1992)研究指出:三唑醇拌种后药剂可通过种子内吸进入植株根系,并向根外释放,在较长时间内有足够的药量遗留在种子区或根围土壤中,从而减少根围病原菌的数量,抑制植株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