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考总复习语文配套练习题37 (三十七)语言表达连贯.docx

发布:2025-05-22约4.7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十七)语言表达连贯

一、对点训练

1.(2024·广东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们大脑中的每个观念最终都源于对事物的描摹,而真实存在的事物却独立于观念之外。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正确观念忠实地反映其对象的客观秩序,错误观念则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表达。虽然我们对观念的控制力有限,但并非无计可施。因此,我们在面对错误观念的时候也并非无计可施。我们可以通过检验观念与其对象的关系来确认观念的正确与否。A,我们就可确认该观念是错误的。

我们只能通过观念来了解世界,它是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桥梁,正确的观念能使此桥固若金汤。观念能感知的来源是独立于人脑意识的客观事物,因而最有效的确认观念正确与否的方法,乃是透过观念本身去观察其所表现的对象。与事物接触得越多,对它的理解就越深刻,对它的理解越深刻,观念就越清晰。如果我们认为观念是不依靠客观事物的无根之花,就永远不可能真正理解它。越是忽略观念的客观根源,观念就会变得越不可靠。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B。到那时,我们看到的外部世界只是大脑的创造品,而非世界本身的面貌,观念将与世界脱节。

根据上下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假设关系复句补充完整。

答案:A如果某一观念与其对象的对应关系是扭曲(歪曲)的B客观与主观的联结纽带将会断裂

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打开语文课本,阅读一篇篇课文,一个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物从文字中走来。“民族魂”鲁迅、“两弹”元勋邓稼先、女中豪杰花木兰、民间高手卖油翁、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真将军”周亚夫、“诗圣”杜甫……他们的身上闪现着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我们向善、务实、求美。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抵达美好的人生境界。

A.每个人都可以活得精彩 B.不努力就没有好结果

C.令人起敬的人物总能突破自我 D.为梦想奋斗的人活得精彩

A解析:由原文“他们的身上闪现着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我们向善、务实、求美。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可知,此处强调优秀人物带给我们的启示,所以陈述的主语应为“每个人”;由上文“优秀品格”可知,此处不是强调“努力”“突破自我”“为梦想奋斗”等单一话题。故选A。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杨绛先生用最生活化的语言,道破人生的诸多纷扰。人生起落,常有人会迷失在其中,先生却看得通透——________。身处困境,我们总不免忧心忡忡,先生却看得淡然——________。通透之外,又不乏犀利和深刻。谈世态人情,她说:________。谈人生,她说:________。

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②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人生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③挺过来的,生命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你,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

④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A.①④②③ B.③①④②

C.①③④② D.④①②③

C解析:第一空,前文“人生起落,常有人会迷失其中”是说人在起起落落之中迷失了自己,找不准位置,因此后文应是学会平视,学会自信,做真实的自己,故应填①,据此排除BD。第二空,“身处困境”是前提,面对困境,要么挺住,要么投降,与它握手言和,故应填③,据此排除A。第三空,前文说“谈世态人情”,因此“世态人情的真相”与其联系紧密,故应填④。第四空,前文说“谈人生”,因此“人生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与其联系紧密,故应填②。故选C。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感觉陈寅恪先生常在文字活泼上下功夫,有时兴之所至,还会故作“戏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由于表述者和读者之间文字修养和意趣的差异,有时甚至出现弄巧反拙的结果。

①更引柳宗元“俳又非圣人之所弃”的见解,将此类“文备众体”兼具“史才、诗笔、议论”的表述方式上升到“有益于世”的高度。

②不曾领会者,自难莞尔,致失逗趣之初衷,也是有的。

③他曾撰文为韩愈之“以文为戏”辩,以为若“就文学技巧观之”,韩愈那几篇语涉神怪之谈、“邻于小说家”的文章,“实韩集中最佳作品”。

④不过他在试图活泼之时,仍不忘文字之工拙,无意为大众说法;其出语半庄半谐之间,往往隐含深意,甚至故意考校读者的解悟能力。

⑤这样的眼光,或可视为陈先生活泼文字的注脚。

A.④②①③⑤ B.⑤①④②③

C.③①⑤④② D.②③⑤①④

C解析:根据①中“更引柳宗元……”和③中“他曾撰文为韩愈之‘以文为戏’辩”可知,③应在①之前。⑤中“这样的眼光”是对陈寅恪文学观点的评价,故应在③和①之后。②中“不曾领会者”是对④中的“往往隐含深意,甚至故意考校读者的解悟能力”的反面举例,故④应在②之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