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南充高中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2023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是《诗经·郑风》中的一篇,“青衿”是青的领子,据毛公的解释,当时学生制服是这样的。“佩”是佩玉,有点像现在的徽章。“挑达”是往来相见的样子。《毛诗序》上说:“《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这是汉朝以来一般经学家的说法。这说法直到南宋朱熹作《诗经集传》的时候才发生动摇。照朱子的意思,诗里的“我”字,是一位女子的自称,“挑达”是轻佻放恣的样子;这样一来,这首诗便成了女子向男子求爱的情歌。
究竟毛公和朱子的两种说法哪种对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诗有六义”中的赋义和比义。“赋”是就事物的本身情况加以铺叙,“比”是拿别的事物来比方,即比喻。比喻有明有暗,明喻容易明白,暗喻容易误解。例如《史记·宋微子世家》有一首《麦秀之诗》:“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这首诗就表面看,自然是女子思慕男子的情诗。可是太史公却说是箕子朝周,过殷故都,感宫室毁坏生禾黍而作的。诗里的狡童并不是什么恋人,却指的是殷纣王。这便是暗喻,也即比义。和这首诗相似的,在《诗经》里有首《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据毛公的解释,这是郑人怨郑昭公不能与贤人共事以致失国而作的。如果箕子可以拿狡童暗比殷纣王,自然郑人也可以拿狡童暗比郑昭公。可是朱子却说这是淫女见绝而戏其人之词。
诗歌的目的在抒情,而诗人之情,有时非直叙所能尽,必言有尽而情无穷,才称得上是一首好诗。所以有时越是深沉的情绪,表现时却越要隐约。诗人心中隐痛,常有欲言难言,不得不隐约其辞的。如箕子身经亡国的惨痛,目睹故都之荒凉,情既不得不言,而新朝既建,忌讳实多,事又有不能明言者,乃不得不托为失恋女子的口吻。所以《史记》里说:“殷民闻之,皆为流涕。”此后如屈原《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即以失恋女子自比;汉高祖对戚夫人唱的《鸿鹄歌》更以羽翼已成的鸿鹄来比太子,都是以隐约之辞,写难言之痛,合于《诗经》的比义的。如果只看表面,或不免误认屈原为女性,而将《鸿鹄歌》当作猎户之作了。
诗歌除抒情之外,更要求趣,这才能引起读者的兴味。而就求趣说,则直叙不如曲喻。《左传》载宋平公要筑台,他的大臣乐喜请求等农事结束再动工,平公不答应。那批工人当时歌曰:“邑中之黔,实慰我心。”“邑中之黔”便指乐喜,也是以男女恋歌的声口出之的,如果直说“邑中乐喜”便趣味索然了。“青青子衿”,表面上看,固然是恋歌的口吻,但正因为它以恋歌来写诸生的废学,才有诗的趣味。在朱子以理学家的态度来读,以为“师严而后道尊”,师生之间,岂可以男女爱恋来相比。然而,不论君臣、师弟、朋友、以失恋或得宠的女子自比,却是常事。离朱子不远的诗人陈师道那首“主家十二楼,身当三千”的古诗,便是以独得主家宠爱的女子自比,而以主家比他老师曾巩的。
诗歌里借别的物事来写自己的情意的,后人称作寄托。不过一代有一代的习语,同一暗喻,往往当时人一目了然,而后世人却百思不解。所以殷人闻麦秀渐渐之歌,悲箕子不忘故国;宋主读琼楼玉宇之句,知苏轼终是爱君。而在今日读者,如果无前人记载,未必便能领会。郑人以狡童比郑昭公,今人每以为疑,而部分新进作家颂鲁迅为“伟大的母亲”,却不闻人以为怪;楚辞以香草直称可爱之人,后人每以为奇;今人于书札中用“我的水仙花”,却一望可知是称呼他的伴侣。因为有这一层的关系,古人诗歌,固然有许多是有寄托的,但后人如果单凭个人想象来推测古人用意,以为某诗是意指某事,某诗是隐刺某人,那实在是盲人摸象,不大容易得其真相的。《毛诗序》以《小星》为美“夫人无妒忌之行,惠及贱妾”,《静女》为刺“卫君无道,夫人无德”,已不能使人无疑。后人变本加厉,解说右丞“终南”和义山“锦瑟”,句牵字比,几同猜谜。后人作诗,专以寄托为工,而唯恐读者不明,于是自加注释,制谜而连谜底都揭给人看,实在愚不可及也。
(摘编自王季思《说比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毛公对《诗经》的解释代表了汉代以来经学家的意见,这种意见受到了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挑战。
B.青衿是先秦学生制服的样子,玉是学生的佩饰,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