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心脏手术麻醉管理护理课件【推荐】.docx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麻醉管理护理课件【推荐】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概述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是治疗多种心脏疾病的重要手段,它通过体外循环装置暂时替代心肺功能,为心脏手术创造无血、安静的手术视野。在手术过程中,麻醉管理与护理是确保患者安全和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
术前评估与准备
患者评估
一般情况:详细了解患者的年龄、体重、身高、生命体征等基本信息。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较差;小儿患者则在生理和药理方面有其特殊性。
心脏功能:通过心电图(ECG)、心脏超声(Echocardiogram)等检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冠心病患者可能存在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问题;心脏瓣膜病患者的瓣膜病变程度会影响心脏的血流动力学。
肺功能:评估患者的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包括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量等指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在术后容易出现肺部并发症,需要在术前进行相应的呼吸功能训练。
肝肾功能:了解肝脏和肾脏的代谢和排泄功能,对于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种类至关重要。肝功能不全患者可能会影响药物的代谢,肾功能不全患者则可能导致药物蓄积。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等指标,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血小板功能异常,需要在术前进行纠正。
麻醉前准备
麻醉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病情、手术方式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一般采用全身麻醉,联合使用静脉麻醉药、吸入麻醉药和肌肉松弛药。对于一些复杂的心脏手术,可能还需要采用体外循环下的深低温停循环技术。
药物准备:准备好各种麻醉药物、血管活性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同时,根据患者的凝血状态,准备好相应的止血药物和血液制品。
监测设备准备:确保各种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包括心电图、血压计、脉搏血氧饱和度仪、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仪、体温监测仪等。对于一些复杂的心脏手术,还需要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中心静脉压监测、肺动脉压监测等。
护理准备
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过程、麻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减轻患者的紧张和恐惧情绪。例如,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图片等方式,让患者了解手术的大致流程。
皮肤准备:清洁手术区域的皮肤,备皮范围包括胸部、颈部、双侧腹股沟等。注意避免损伤皮肤,防止术后感染。
胃肠道准备:术前禁食禁水,一般成人禁食812小时,禁水46小时。小儿禁食禁水时间可适当缩短。
留置导管:术前留置导尿管、胃管等,方便术中监测尿量和胃肠减压。
麻醉诱导与维持
麻醉诱导
静脉诱导:常用的静脉麻醉药有丙泊酚、依托咪酯等。根据患者的体重和病情,计算合适的药物剂量,缓慢静脉注射。同时,给予肌肉松弛药,如罗库溴铵、维库溴铵等,以利于气管插管。
吸入诱导:对于小儿患者或不适合静脉诱导的患者,可以采用吸入诱导的方法。常用的吸入麻醉药有七氟烷、地氟烷等。将面罩扣在患者口鼻部,让患者吸入麻醉气体,逐渐加深麻醉。
气管插管:在麻醉诱导后,经口或经鼻插入气管导管,连接麻醉机进行机械通气。插管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气道。
麻醉维持
吸入麻醉:常用的吸入麻醉药有七氟烷、异氟烷等。通过调节吸入麻醉药的浓度,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吸入麻醉具有麻醉深度易于调节、苏醒快等优点。
静脉麻醉:常用的静脉麻醉药有丙泊酚、瑞芬太尼等。采用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的方式,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静脉麻醉具有起效快、麻醉效果确切等优点。
肌肉松弛药维持:根据手术需要,间断或持续静脉注射肌肉松弛药,以保持肌肉松弛状态。同时,通过神经刺激器监测肌肉松弛程度,调整药物剂量。
麻醉管理要点
血流动力学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时调整麻醉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的剂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例如,当血压下降时,可以给予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当心率过快时,可以给予艾司洛尔等药物。
呼吸管理:调整呼吸机参数,保证患者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正常。一般采用容量控制通气模式,潮气量为68ml/kg,呼吸频率为1216次/分。同时,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维持其在正常范围(3545mmHg)。
体温管理:在体外循环过程中,患者的体温会下降。因此,需要采用变温毯、体外循环机的变温装置等方法,对患者进行体温调节,维持体温在3235℃。在手术结束后,逐渐复温至正常体温。
液体管理:根据患者的出入量、血流动力学指标等,合理调整液体的输注速度和种类。在体外循环前,要适当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维持血容量稳定。在体外循环过程中,要根据血液稀释情况,调整液体的输注量。
体外循环期间的管理
体外循环的建立
血管插管:经右心房插入上、下腔静脉插管,将静脉血引出体外;经升主动脉插入动脉插管,将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