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押题(六):“科技发展与创新”.docx
多维解读
【主题概述】
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进步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在思维方式和认知维度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发展现状来看,我们正处在科技创新的关键时期,这既是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为此,需要突破传统学习模式的局限,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迎接变革,将个人发展目标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作为成长在数字时代的新生代,当代高中生不仅是技术变革的见证者,更应成为未来创新的推动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打牢学科知识基础的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团队协作和持续学习,将个人创造性转化为解决社会实际需求的能力,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如何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保持人文温度,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协调发展,这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科技发展需要人文精神的引导,缺乏人文底蕴的科技发展难以持续。这不仅关系个人精神世界的构建,更对国家长远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具有深远意义。
【考查角度】
1.科技创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创新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为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伴随着诸多挑战。科技进步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改善了生活质量;但同时也引发了隐私安全、就业转型、人际疏离等社会问题。对于高中生而言,面对科技创新带来的双重影响,应当秉持理性态度:既不盲目追捧技术,也不因噎废食,而是着力培养“科技素养”与“人文定力”的平衡能力。具体来说,既要保持开放心态,善用科技工具拓展认知边界;又要警惕短视频成瘾、网络依赖等负面影响,始终坚守独立思考能力。最重要的是,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永葆人文情怀,使科技创新真正服务于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
[写作示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只沉醉于技术发展带来的效率提升,会在时代浪潮中迷失自我。歌德曾借笔下的少年维特批评现代人:“多数人为了生活,不得不忙忙碌碌,花去大部分时间;剩下一点点余暇却使他们犯起愁来,非想方设法打发掉不可。”放眼当下,许多人不断追求高效率。仿佛如此,所能获得的时间就更多。但事实恰好相反,为节省时间,很多人习惯让技术代替思考。当时间节省下来后,又开始用便捷的网络做无聊消遣。一面是挥霍节省的时间,一面是不断追求更高的效率。在“获得”时间的喜悦中丧失了自我意志觉醒的渴求,陷入了虚无主义的精神困境,成为时间的仆人。
2.科技创新与人文情怀
在信息爆炸、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人文精神依然至关重要。时代的进步不应仅体现在速度与效率上,更应关注其对社会及个体情感的影响、人格的塑造等。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传统文化、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等对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仍具有重大意义,在新时代条件下依然需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人文精神。
科技应服务于人类,要向善,其真谛在于以人文精神驾驭技术理性,将增进人类福祉作为创新的终极坐标。这要求科技发展始终坚守“以人为本”的伦理底线,既追求技术突破的效率,更守护社会公平的温度,最终在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之间架起平衡之桥。真正的科技向善,是让冰冷的代码流淌人文关怀的热血,使技术进步成为照亮人类文明的火炬而非束缚灵魂的枷锁。
[写作示范]
然而,站在更深远的视角眺望,科技为我们的生活赋能,其背后却是一个个大写的“人”。“人”之为人,就在于我们有思想,有情感,有价值判断,有是非观念。设想一下,假如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社会会变得如何冰冷,让人不适。每个人都在追求利益、效率的最大化,对周围的人和事视而不见;没有了价值观,也就没有了底线,犯罪会前所未有的猖獗;没有了同情心,就没有人真心想要去帮助弱者,即使强制要求富人捐款,那种祝福、怜悯的心不会被传递。一切都是井井有条,毫无人情味儿。这样的社会,在物质层面上,人是存在的;可从精神层面上来说,人与人工智能,似乎也没有区别了。这听起来很难以想象,可假如所有人都选择了像人工智能一样思考,这种病态的、畸形的社会或许将变成现实。
3.科技发展改变认知方式
科技发展与认知方式呈现双向互动、相互塑造的关系。一方面,科技进步拓宽认知边界。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打破时空限制,使人们从传统的亲身体验、书本学习,延伸到虚拟仿真、数据挖掘等新型认知方式。如VR技术让人“身临其境”探索未知,大数据揭示复杂规律,丰富认知维度。另一方面,认知方式反作用于科技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提升促使人们审视科技成果,推动信息推荐算法、内容审核技术迭代;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需求,则驱动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研究。同时,多种认知方式的融合趋势,也倒逼科技不断创新工具,以适配人类多样化的求知需求。
[写作示范]
但实践认知并非完美无缺。人的感官能力有限,观察易受主观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