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整本书阅读.docx

发布:2025-05-18约3.08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整本书阅读

摘要:整本书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必要拓展与补充,也是培养学生终身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以阅读《西游记》为例,从品读诗词、鉴赏人物、推演情节和读写结合四个方面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以上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体系。

明代作家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整本书阅读的重要篇目。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整本书阅读,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精读与跳读”的方法阅读整本书,即通过品读诗词,感受文化魅力;经由鉴赏人物,深化审美意识;推理演绎情节,提升思维水平;鼓励读写结合,促进语言运用。目的是在整本书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品读诗词,感受文化魅力

古诗词是凝练的艺术,浸润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古诗词大意的基础上,思考古诗词与整本书的关系,通过品读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魅力。

《西游记》中有大量的诗词,围绕《西游记》中出现的诗词,教师可以设计并组织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习活动。任务一:让学生收集整理《西游记》中的诗词,并标记该诗词出现的场景及其描绘的内容。通过对全书的梳理,学生大致可以从写作内容上将书中诗词分为如下四类:写景、写人、写战、写佛。任务二:挑选喜欢的诗词朗读,说说作者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有学生喜欢“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的对仗工整,有学生认为“那里得东郭履,袁安卧,孙康映读;更不见子猷舟,王恭币,苏武餐毡”善用典故,不仅写出了漫天雪景,更有万丈豪情。任务三:将《西游记》中的诗词与《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之“引子诗”进行比较。从“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中学生能读出天地起初混沌未分,是盘古打开天地分清浊,这与《红楼梦》“引子诗”中首句“开辟鸿蒙,谁为情种”很相似。后半部分“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则是点明万物创生仰仗的是无上仁德的天地,为石猴出世作铺垫,这与《三国演义》“引子诗”中“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等句,在引发兴趣、总领全书、突出人物性格、凸显小说主题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上三个任务层进展开,能够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和理解,引导学生深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鉴赏人物,深化审美意识

《西游记》中人物众多、形象各异,以唐僧为主的“取经四人组”一直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除此之外,无论是妖魔鬼怪还是神仙菩萨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其变化或成因,了解人物形象的丰富,引导学生辨明是非曲直,能够深化学生的审美意识。

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首先设计学习任务“我说你猜”。要求小组成员在说特点和猜对象之间轮换实践,并推选优秀小组进行比赛,特别指出语言描述中不得出现名字、绰号等直接信息。学生能够从外貌、语言、动作和主要特征来辨别所演人物,更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特征。如当描述猪八戒时,学生可以说“九齿钉耙,净坛使者,好吃懒做”等一些与其有关的词语,同时模仿“猪八戒背媳妇”这一动作,让同学们不仅能熟悉人物形象,也对故事情节产生兴趣。然后设计学习任务“书中人物我来评”。要求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你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一个角色?为什么?”孙悟空是大多数学生心目中的第一人选。有同学认为孙悟空骁勇善战,拥有七十二变、筋斗云等高强技艺,能上天入地,十分威武;也有同学欣赏孙悟空知错能改、不忘初心的品格,取经途中孙悟空被师父三次赶回花果山,但他都义无反顾回到了师父身边继续踏上取经之路,因他的忠诚、智慧,因他的百折不挠、坚持不懈,最终成为“斗战胜佛”;更有同学喜欢他的性格,活泼顽皮,即使被惩罚、被束缚,孙悟空也知道进退和轻重,坚守着他取经的初心使命,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笔者特别注意引导学生锻炼审美能力和训练表达能力,并帮助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推演情节,提升思维水平

《西游记》中的故事精彩、情节曲折,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设计了一些推理预测、推论演变类的学习任务。这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掌握文本内容、注重彼此联系,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符合人物身份特点的前提下猜测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变化等,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在整本书阅读的初始阶段,笔者首先鼓励学生在初步阅读文本后大胆猜测后续的情节发展方向。比如,石猴出世后,学生立即说它肯定会惹事儿。教师追问其原因,学生判断的依据是它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