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pdf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可
行性研究报告
-1-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为了全面落实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省委、
省政府确定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总体规划及省农
委《关于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
通过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积极开展农业“节
本增效”工程,实施科技牵动战略,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
耕作技术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机增实力和农业可持
续发展为目标。以抗旱保墒、培肥地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突破口,以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
协调统一,推动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
一、技术简介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能够保证在种子发芽的前提下,通过
少耕、免耕、化学除草技术措施的应用、尽可能保持作物的
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水蚀、风蚀,培肥地力的耕作
方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机械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节水抗旱、保护环境、节本增效的一
项技术,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重大变革,大力推广保护性耕
作技术对于扭转我市旱作农业旱灾频繁、水土流失、土壤板
结、生态环境恶化等不利局面,具有很大作用。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意义及内容:
(一)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当今国际上先进的农业
生产技术。近年来,沙尘暴频繁地降临我国的北方地区,严
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对环境保护的危害日
-2-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趋严重,为此,中央果断地做出退耕还林、还草的决定,沙
尘暴的出现,除了过度垦荒、过载放牧外,旱地农业传统的
耕作方式不当,农田没有合理保护,干燥疏松、休闲裸露的
表土成了沙尘暴的主要来源,据中国科学院沙尘研究所研究
说明“沙尘暴”的形成主要是裸露的地表细小土壤颗粒漂移
的结果,有70%来源于裸露的农田,在我国北方,大约3300
万公顷的干旱耕地仍采用传统耕作方式,占我国总耕地面积
的1/3,已成为亟待治理的盲点。这种状况不仅严重污染环
境,同时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世界许多国家治
理沙尘暴的实践证明,农田实行保护性耕作是治理沙尘暴的
重要措施之一。保护性耕作技术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发
生的“黑风暴”,19世纪中期,发生了两次震惊世界的“黑
风暴”,横扫美国的大平原,黑风暴刮走5~30厘米厚的表
土,毁坏了30万公顷农田。为此,1942年美国成立了土壤
保护局,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工作获得了成功,澳大
利亚、加拿大等农业发达国家相继学习美国经验,目前这些
国家的农业已普遍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被称为当今世界的
农业革命。
我国在2001年提出推广保护性耕作,国家领导人非常
重视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工作,国家财政拨2.8亿元,保护性
耕作在我国北方大面积推广,取得很好效果,北京市计划到
2008年全部实行保护性耕作。我省已有12个市,36个县定
-3-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为保护性耕作示范县,葫芦岛市是我省推广地区之一,每年
投入推广项目最近120~150万元,极大地促进保护性耕作
技术的展开。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相对传统铧式犁耕翻的一种
新型耕作技术,其主要内容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尽
量减少不必要的田间耕作,通过机械化手段,保证免耕播种
质量。实施保护性耕作,一是可以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和地表水分蒸发,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二是能够减少地
表沙尘漂移,是根治“沙尘暴”的治本措施;三是增加土壤
有机质,培肥地力;四是有效地减少劳动力和机械投入,提
高劳动生产率。国内外大量实践表明,实施以秸秆残茬覆盖
为主要内容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保土、保水、保肥和保
持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对旱作农业中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内容
运用秸秆、残茬保护土地,减少耕作次数、免耕播种,
其主要是地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