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书:省域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研究.docx
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省域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一、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话题。国外对于数字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早,理论体系相对成熟。欧盟、美国等地区和国家不仅制定了详细的数字素养框架,如欧盟的《数字素养框架》(DigComp),涵盖信息、交流、内容创建、安全等多个维度,为教师数字素养研究奠定了基础;还通过大规模实证研究,深入探究教师数字素养与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成果之间的关联,强调数字技术在创新教学方法、促进个性化学习方面的应用。
国内研究近年来呈蓬勃发展之势,一方面聚焦于数字素养内涵剖析,结合本土教育特色,将其拓展至数字伦理、职业发展等层面;另一方面着力构建符合国情的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多维度、分层级地细化评价标准,如从数字技术应用、数字资源整合、在线教学能力等维度进行考量。但当前研究仍存在不足,多数评价体系未能充分兼顾不同地区、类型高校教师的实际情况,缺乏精准性与动态适应性;实证研究多集中于发达地区高校,对中西部等地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关注较少,数据样本的广泛性有待提升;跨学科融合视角欠缺,未能充分整合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理论,深挖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内在机制。
(二)选题意义剖析
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省域高校作为区域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教师数字素养高低直接决定教育数字化落地成效。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有助于优化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育时空限制,引入海量优质教育资源,如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创设沉浸式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速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缩小区域教育数字化差距。
提升教学质量:具备良好数字素养的教师,能依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精准筛选数字资源,运用学习分析技术实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例如,通过智能教学平台布置个性化作业、推送针对性学习资料,满足学生多元学习需求,提升知识掌握程度与综合素养,为高质量人才培养筑牢根基。
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数字素养是新时代教师专业成长必备要素。掌握前沿数字技术,教师可拓宽学术交流渠道,参与国际国内线上学术研讨,紧跟学科前沿;利用教育大数据挖掘研究热点,创新科研方法,提升科研效率与成果质量;还能借助数字平台展示教学风采、分享教学经验,提升教育影响力,拓展职业发展路径。
(三)研究价值挖掘
理论价值:本研究将综合多学科理论,深度剖析省域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构成要素与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数字素养评价理论体系。通过构建具有区域适应性的评价模型,弥补现有理论在地区差异化研究方面的空白,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石,推动教育技术学、教师教育等学科理论发展。
实践价值:一方面,为高校制定精准、个性化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训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助力高校优化培训课程设置、创新培训模式,如开展基于项目的沉浸式培训、跨校际协同培训,切实提升培训实效;另一方面,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政策提供数据支撑,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省域高校教育均衡、高质量发展。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要观点
(一)研究目标厘定
构建科学评价体系:综合考量省域高校多样性、教师学科差异性及教育数字化动态需求,运用多学科理论与实证研究,构建一套精准、动态、可操作性强的省域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体系。该体系涵盖数字技术应用、资源整合、教学创新、伦理安全等多维度核心指标,各指标明确具体内涵、权重赋值科学合理,能客观反映教师数字素养全貌,为教师发展提供精准“数字画像”。
精准掌握素养现状:以省域为范畴,选取不同层次、类型高校(如重点本科、普通本科、高职高专;综合院校、理工类、师范类等)作为样本,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课堂观察等多元方法,全面收集教师数字素养数据。深度剖析不同性别、年龄、教龄、学科背景教师数字素养差异,精准定位优势与短板,绘制省域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全景图”,为后续提升策略制定提供实证根基。
深挖影响因素关联:从个体(教师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技术接受度)、组织(学校培训体系、激励机制、数字化氛围营造)、社会(区域政策支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技术迭代速度)三个层面探究影响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关键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回归分析等量化手段揭示因素间复杂作用机制,明确主导因素与传导路径,为靶向干预提供理论支撑。
(二)研究内容细化
省域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内涵与构成要素剖析:回溯数字素养概念起源、发展脉络,结合省域高校教学科研实践与人才培养特色,重新界定教师数字素养内涵,使其贴合本土教育情境;运用扎根理论、专家咨询等方法,深度挖掘数字素养构成要素,从基础数字技能、高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