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育苗工程工艺流程介绍.pptx
工厂化育苗工程工艺流程介绍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自动化播种环节
01
种子预处理技术
03
智能环境调控系统
04
苗期水肥一体化管理
05
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
06
成苗出圃质量检测
01
PART
种子预处理技术
精选分级与消毒流程
种子精选
通过筛选、风选、比重选等方式,去除杂质、秕粒和病虫害种子,提高种子质量。
01
根据种子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进行分级,以便后续处理。
02
种子消毒
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种子表面及内部的病原菌和害虫,保证种子健康。
03
种子分级
根据种子种类和吸水特性,确定适宜的浸种时间,避免种子吸水过多或过少。
浸种时间
适宜的浸种温度可以加速种子吸水、软化种皮,促进种子萌发。
浸种温度
提供适宜的光照、温度、湿度和氧气等条件,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催芽条件
浸种催芽参数控制
包衣与丸粒化处理工艺
包衣方法
选择透气性好、保水性强、无毒无害的包衣材料,保证种子在播种和生长过程中的健康。
丸粒化处理
包衣材料
选择透气性好、保水性强、无毒无害的包衣材料,保证种子在播种和生长过程中的健康。
选择透气性好、保水性强、无毒无害的包衣材料,保证种子在播种和生长过程中的健康。
02
PART
自动化播种环节
基质配比与装盘标准
基质配方
根据不同作物需求,选用优质基质,科学配比,保证种子萌发所需营养。
01
基质消毒
采用高温蒸汽、化学药剂等方法进行基质消毒,防止病虫害传播。
02
装盘要求
基质装盘要均匀、松紧适中,确保种子在播种后能够正常扎根。
03
精准播种机械操作
播种机械选择
根据种子大小和播种要求,选择合适的播种机械,确保播种精度。
01
播种前需对机械进行调试,确保播种量、播种深度等技术参数符合要求。
02
操作规范
操作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熟练掌握播种机械的操作方法,确保播种质量。
03
播种前调试
覆土厚度与镇压要求
根据种子大小和发芽需求,确定适宜的覆土厚度,过厚或过薄都会影响种子萌发。
覆土厚度
播种后进行适度镇压,使种子与基质紧密接触,有利于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
镇压要求
选择透气性好的覆土材料,如蛭石、珍珠岩等,以保证种子萌发时所需的通气性。
覆土材料
03
PART
智能环境调控系统
温湿度分阶段控制
幼苗生长阶段
保持土壤湿润和适宜温度,以促进种子萌发。
成苗期
种子萌发阶段
适度提高温度,降低湿度,促进幼苗茁壮成长。
进一步加大通风,降低湿度,同时控制适宜温度,防止徒长。
光照强度与时长匹配
种子萌发阶段
较弱的光照有利于种子萌发,但要避免长时间黑暗。
01
幼苗生长阶段
逐渐增强光照强度,促进叶片光合作用,提高幼苗素质。
02
成苗期
提供充足的光照,促进植株健壮生长,防止徒长。
03
CO₂浓度动态调节
实时监测CO₂浓度
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工厂化育苗环境中的CO₂浓度。
01
根据植物生长需求,自动调节CO₂浓度,保持最适生长环境。
02
CO₂补充
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及时补充CO₂,促进植物光合作用,提高生长效率。
03
CO₂浓度调控
04
PART
苗期水肥一体化管理
根据作物种类、生长阶段和需求,确定营养液配方,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质等。
营养液配方
营养液配方与EC值控制
通过监测营养液的电导率(EC值)来调整营养液浓度,一般保持在适宜范围内。
EC值控制
滴灌频次与用量标准
根据作物生长情况、环境条件和基质含水量等因素确定,一般每天滴灌1-2次。
滴灌频次
根据作物生长情况、环境条件和基质含水量等因素确定,一般每天滴灌1-2次。
滴灌频次
补光补肥协同策略
01
补光策略
根据作物生长需要,利用LED植物灯等光源进行补光,促进光合作用和生长。
02
补肥策略
根据作物营养需求和生长阶段,适时补充营养液中的养分,实现精准施肥。
05
PART
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
引入天敌昆虫,如瓢虫、草蛉等,减少害虫种群数量。
天敌昆虫利用
使用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发生。
微生物制剂应用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害虫,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昆虫信息素诱捕
生物防治技术应用
01
02
03
利用网膜、网室等设施,将育苗区域与外界隔离开来,防止病虫害入侵。
设施隔离
对进入育苗区域的工具、器材等进行严格消毒,避免病菌、害虫的传播。
工具消毒
使用高温、化学等方法对土壤进行消毒,杀死土壤中的病菌和害虫。
土壤消毒
物理隔离操作规范
化学防控安全阈值
农药用量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确保防治效果和环境安全。
安全间隔期
农药选择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确保防治效果和环境安全。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确保防治效果和环境安全。
06
PART
成苗出圃质量检测
根系发育评价指标
主根长度
根系发达,主根长而直,有利于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