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四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 含解析.pdf
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题卷共8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
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
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
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江苏无锡、苏州、常州地区先后发现数座保存较为完好的春秋晚期吴国古城遗址(如表)。这些吴国古城
的建筑布局()
名称位置建筑布局
无锡市与常州市之最外为近似长方形的大城;大城内分为东、西两小
阖闾城遗址
间城;大小城均建有环壕;城内有水道。
木渎古城遗址苏州市灵岩山侧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小城;水道穿城而过。
由子城、内城和外城及三道护城河组成;内外由水
淹城遗址常州市武进区
道相通,无陆路相接。
A.体现了相生相胜的理论B.突破了礼制和等级规范
C.凸显了水道的商业功能D.适应了政治和军事需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晚期
(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城市一般都是封建诸侯国的政治中心,而且“阖闾城遗址”
建筑布局由“大、小城”组成,即城内有城,大小城均建有环壕,这反映的是通过城市与“环壕”进行防
御;材料“木渎古城遗址”“淹城遗址”中,城内有城,城外均有护城河,这体现的是通过城市与护城河
第1页/共16页资料
进行防御。由此可知,这些吴国古城的建筑布局适应了政治和军事需求,D项正确;相生相胜是一个源自中
国古代哲学的概念,它主要体现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A
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古城的建筑布局,其中的城内有城,其实就是强调的等级秩序,排除B项;材料只是
强调城市布局中的“水道”,但未强调其商业功能,排除C项。故选D项。
2.秦末汉初,有四位名士因不满秦的暴政而隐居于商山,史称“商山四皓”。在出土的画像砖中,汉代的
“四皓”庄重严谨、束发戴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四皓”则长发披肩、宽衣博带、率真自然(如图)。“四
皓”形象的变化折射了()
“商山四皓”画像砖(南朝)
A.思想多元发展B.南北文化融合C.民族交流加深D.庄园经济盛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至魏晋南北朝
时期(中国)。据题干“汉代‘四皓’形象庄重严谨,束发戴冠;魏晋南北朝时变为长发披肩、宽衣博带、
率真自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学独尊,士人注重礼法规范;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道思想传
播,士人追求个性解放与自然洒脱,思想领域呈现多元交融趋势,这种变化折射出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A项正确;南北文化融合强调地理区域间的交流,而材料反映的是同一文化群体在不同时代的观念演变,排
除B项;民族交流加深与服饰、发式变化可能相关,但题干未涉及胡汉元素混杂,排除C项;庄园经济盛
行属于经济形态,与隐士形象的文化内涵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
3.唐朝设置“监牧里”作为官府管理耕牛的专门机构。《唐六典》记载:“凡监牧,孳生过分则赏:谓马剩驹
一,则赏绢一匹;……驴、牛之剩三,……皆与马同。”至唐开元十三年,官府养牛达五万头,民间养牛更
是不计其数。据此推知,唐朝()
A.土地分配制度调整B.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