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历史学习方法的几点思考与探索 .pdf
喊中历史学习方法的几艇考颈糅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中考制度的不断改革,相对于语数外科目而言,史地科目在升学考试中所占的比重也
不容忽视。而历史学科中考的范围涉及中国史跟世界史两大范畴,时间跨度、空间跨度都极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
困扰,为此,如何教会学生灵活运用学习方法,快速有效地提高历史科目的成绩,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根据各学科
特点,谈几点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心态教材习惯课后复习考试
一、帮助学生摆正心态,提高认识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本来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无论学习哪一科目,作为学生都要做好吃大苦,耐大劳的
思想准备。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让学生知道以后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立志成为什么样的人。学
生只有真正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将来想怎样去生活,并且知道,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学习,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这样
才能主动去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告诉学生,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
多的天赋异禀,优秀的人总是在翻山越岭,最终使人脱颖而出的是持之以恒,是真正坚持做一件事,而时间会看得见这
一切。曾国藩曾说“凡人做事,便需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
只有自觉地、坚持不懈的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再次,要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教会学生每天每门课程,都给自己制定一个小的学习目标,逐个认真完成,不会的问题,或者
自己想不透彻的问题,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及时请教老师、同学,为自己每完成一个小目标而开心。学生只有真正融
入孥习中,把学习当作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在学习中感受快乐,才能事半功倍,收到良好的效果。最后,要让学生真正
从内心改变对历史学科偏差认识,知道历史学科,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根,记录着我们伟大祖先给我们创造的巨大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我们学习它,不仅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更加能丰富我们的内心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在当
今科技日趋发达,各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教育学生要通过学习这条途径改变自己的出身,寻找出路,要在学习
这条路上跋山涉水,付出百般千般努力,任何企图在学习中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举动都是痴心妄想。
二、指导学生吃透教材,融会贯通
当前,书店的教辅资料五花八门,很多教辅资料编排精美,线索清晰,很多学生为了学习轻松,大量购买,依赖
教辅,从而对教材的运用变得越来越少,甚至很多同学认为教辅资料归纳详细,教师讲的资料上全有,因此,上课三心
二意,思想抛锚,觉得就算不听教师讲解,有教辅资料在手,他课后再看也来得及,这种学习方法害了一大批学生。根
据笔者在学生时代的学习和当教师后的从教经验发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由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编订,知识点全
面,文字精练,配图形象生动,课本含金量很高,以历史课为例,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多看教材的习惯,通过多看,把
握历史框架的整体脉络和熟悉每章节的知识点,尤其要特别注意课本中的小字部分(课堂延伸、课堂提示)等,能够很
好地帮助他们了解本课学习的主旨和相关知识面的拓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要做到事无巨细,细中有细的习惯,告诉
他们考试无外乎课本上的知识,扔掉课本一味地迷信教辅资料,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只有真正吃透教材,才能够提高
学习成绩,历史课如此,其他科目亦如此。
三、引导学生抓住课堂,培养习惯
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因为年龄和知识层次的影响,自制力较差,知识面较窄,没有形成自己固定的学习方法体
系。在日常学习中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一方面务必要求他们在课堂中抓住每一分钟,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充分明白教
师讲课的重点并强化记忆。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原本就不多,需要记忆的重点、考点更是少之又少,指导学生要听清楚教
师说的课程重点,当堂记忆,不要把学习任务全部压在课后。历史科目属于文科范畴,要求记忆的知识点琐碎庞杂,教
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应该及时指导学生在书本上做批注,并做好课堂笔记,课堂笔记就做在课本上,便于随时翻阅。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熟能生巧,才能快速掌握一节课所学的
内容,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0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会让学生受益终身,不妨让他们试试。
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课堂,积极与教师互动。一节课的成败,主要在学生,课堂效果的检测,也在于学
生知识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与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