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我与地坛》 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去认识一个人认识一个地方我与地坛史铁生1951.1.4—2010.12.31·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生日因腿疾住院,从此没有站起来·23岁开始在街道工厂做临时工7年·30岁患肾病回家疗养。后从事写作·47岁确诊为尿毒症,需隔日透析以维持生命·59岁突发脑溢血去世。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1951.1.4—2010.12.31·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983年)《奶奶的星星》(1984年)《命若琴弦》(1985年)·长篇小说《务虚笔记》(1997年)·随笔散文《秋天的怀念》(1981年)《合欢树》(1985年)《我与地坛》(1991年)《病隙碎笔》(2002年)是怎样的“我”走入“地坛”?·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是怎样的“我”走入“地坛”?·无缘无故地受苦,才是人的真实处境。——史铁生是怎样的“地坛”等待“我”?(第3、5、7段)第3段:·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岁月无情,历尽沧桑褪去繁华,剩下自己是怎样的“地坛”等待“我”?第5段:“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是怎样的“地坛”等待“我”?“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是蜂儿就做好蜂儿,是蚂蚁就做好蚂蚁,是瓢虫就做好瓢虫。身为蝉蜕,就该安于寂寞;身为露水,不妨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借大词派小用,彰显出事物饱满的自足性。·生命卑微但鲜活自由,个体渺小但价值永恒·双腿完好这就过双腿完好的人生,双腿残废就过双腿残废的人生·不是“扼住命运咽喉”的顽强对峙,是和解是怎样的“地坛”等待“我”?·“荒芜”是上帝赐予地坛的一个现实,无法逆转,也不须辩论;而“并不衰败”则是地坛的一种自主选择。地坛既不因为上帝无缘无故使其“荒芜”而自暴自弃,也不为时光偷偷摸摸侵蚀了它的荣华而奋起抗争,它只是沿着荒芜的路径,将园子经营得“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表现出对命运安排的真切理解与主动顺应。·人生困境不可根除,这样的认识才算得上勇敢,这勇敢使人有了一种智慧,即不再寄希望于命运的全面优待,而是倚重了人间的爱愿。爱愿,并不只是物质的捐赠,重要的是相互心灵的沟通、了解,相互精神的支持、信任,一同探讨我们的问题。·有一回,有个记者问我:你对你的病是什么态度?我想了半天也找不出一个恰当的词,好像说什么也不对,说什么也没用;最后我说:是敬重。这决不是说我多么喜欢它,但是你说什么呢?讨厌它吗?恨它吗?求求它快滚蛋?一点用也没有,除了自讨没趣,就是自寻烦恼。但你要是敬重它,把它看作是一个强大的对手,是命运对你的锤炼,就像是个九段高手点名要跟你下一盘棋,这虽然有点无可奈何的味道,但你却能从中获益,你很可能就从中增添了智慧,比如说逼着你把生命的意义看得明白。一边是自寻烦恼,一边是增添智慧,选择什么不是明摆着的吗?所以,对困境先要对它说“是”,接纳它,然后试试跟它周旋,输了也是赢。再比如说死亡,你一听见它就着急、生气、发慌,它肯定就会以更加狰狞的面目来找你了;你要是镇静地看它呢,它其实也平常。死,什么样儿?就像你没出生时那样儿呗。死,不过是在你活着的时候吓唬吓唬你,谁想它想得发抖了,谁就输了;谁想它想到坦然镇定了,谁就赢了。当然不能骗自己,其实这件事你想骗也骗不了。但要是你先就对它说“不”,固执地对它说“不”,其实所有的困境,包括死,都是借助你自己的这种恐慌来伤害你的。——史铁生《对死亡要有一种幽默的态度》是怎样的“地坛”等待“我”?马丁·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Being-towards-death):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在这个过程中,人能真实地感受到自我的强烈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