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知识点梳理-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知识点梳理+专项练习(统编版).docx
第PAGE页
名著阅读《经典常谈》考点梳理
考点题型
一、名著阅读《经典常谈》的主要考试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了解作者及成书时间:作者的生平和《经典常谈》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在该书中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
把握全书结构:《经典常谈》的整体结构。
掌握重点篇章: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以及作者在该部分表达的观点和态度。
注意细节:细节的内容,如作者对某个历史事件或某个文化现象的看法和评价等。
积累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如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重要流派和代表人物等。
结合实际:结合实际生活或者当下社会热点来考察名著的相关内容,如作者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某一历史事件对现实的影响等。
知识考点梳理归纳
1、作者的生平和《经典常谈》的创作背景、思想和观点: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对于理解他的作品《经典常谈》具有重要意义。朱自清出生于1898年,江苏扬州人,他成长在一个封建家庭中,后来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他的早期创作多涉及新诗和散文,后来转向散文和文学批评领域。在20世纪30年代,他成为“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主张以现代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1942年初创作的,当时他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这部作品可以被视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思考的总结。在《经典常谈》中,朱自清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包括《说文解字》、《周易》、《诗经》等,同时也探讨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问题。
朱自清在创作《经典常谈》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在《经典常谈》中,朱自清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他希望通过介绍和解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激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进而提高民族自信心和抗战精神。朱自清认为,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通过对这些经典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进而为现代中国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和智慧启示。
在《经典常谈》中,朱自清介绍了十三篇关于经、史、子、集的论文,涉及古代典籍的各个方面。他不仅关注古代经典的文学价值,更重视它们在思想、文化、哲学等方面的意义。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朱自清将读者引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厚功底和独到见解。
此外,朱自清还强调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价值。他认为,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思想可以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指导和启示。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和问题,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2、《经典常谈》的整体结构、内容与主题:
《经典常谈》分为十三篇,主题各不相同。
前九篇以“小学”(文字学)和经、史为主。其中,有的介绍一部书或一种学问,如《说文解字》与文字学,《尚书》与尚书学,《诗经》与诗学,《史记》《汉书》与历史学等;有的介绍一部书所反映的一种生活风俗,如《周易》与上古巫术礼仪,三《礼》与“生活的艺术”等;有的介绍一部书所记载的一段历史,如《春秋》与春秋五霸,《战国策》与战国策士等。
后四篇以子部和集部为主,主要从文体这个角度来分类并加以论述。其中,“诸子”是一部子学史,“辞赋”是一部从《楚辞》到汉赋的辞赋史,“诗”是一部从乐府诗到唐宋诗的诗歌史,“文”则几乎是一部从卦爻辞到唐宋八大家再到白话小说、白话文的三千年散文通史。
3、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态度:
篇章
主要内容和主题
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态度
《说文解字》
首先探讨了汉字的起源,指出汉字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然后,该部分详细讲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从早期的甲骨文、金文到后来的小篆、隶书、楷书等,逐步介绍了汉字的字形、字义和字音的变化。
主题主要探讨了汉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文章指出,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对汉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特点,领悟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思想。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化、历史和思想价值。通过对汉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领悟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思想。因此,作者对于汉字的评价和观点是积极、客观、全面的,表达了他对于中国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同时,他认为汉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而且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例如,汉字的书写和认读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之一,而汉字的书法艺术也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传递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作者鼓励人们学习和研究汉字,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并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帮助。
《周易》
首先介绍了周易的组成和结构,包括八卦、六十四卦等。同时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