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横道设计街道.pptx
人行横道设计街道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标准化设计要素
01
设计基础原则
03
材料与技术应用
04
交通流线优化
05
安全评估机制
06
智能化发展路径
设计基础原则
01
行人安全优先准则
6px
6px
6px
行人道宽度需根据行人流量确定,保证行人安全通行,避免拥挤。
确保人行道宽度
人行道路面需平整,无坑洼、坡道等障碍物,保障行人安全。
路面平坦无障碍
人行横道标志、标线清晰鲜明,提醒驾驶员注意行人。
标识清晰
01
03
02
确保人行横道夜间照明亮度,提高行人可见度。
夜间照明充足
04
通行效率与舒适性平衡
合理设置人行横道位置,尽量缩短行人过街距离。
优化交通信号灯时间分配,确保行人有足够时间安全过街。
在人行横道附近设置公交站台、休息区等设施,提高行人通行舒适性。
通过绿化、艺术装置等手段美化人行横道环境,提高行人通行体验。
缩短过街距离
信号灯时间分配
交通设施完善
景观美化
城市街道空间协调性
与周边建筑协调
人行横道设计需与周边建筑风格、街道景观相协调。
街道功能划分
合理划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提高街道空间使用效率。
交通流线优化
通过设计合理的交通流线,使人流、车流各行其道,减少相互干扰。
空间连续性
确保人行横道空间连续性,避免被障碍物或建筑物分隔开。
标准化设计要素
02
标线宽度与间距规范
根据道路类型、交通流量和行人数量确定,最小宽度应保证行人安全通过。
人行横道宽度
斑马线之间的间距应根据视觉原理进行设置,以确保行人能够清晰辨认。
标线间距
通常采用白色或黄色,以提高醒目度和识别度。
标线颜色
信号灯联动控制要求
信号灯时长
绿灯时间应足够行人安全通过人行横道,并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等行动不便者的需求。
03
信号灯应与机动车信号灯进行联动控制,确保行人过街时机动车停车等待。
02
信号灯控制
信号灯设置
应根据道路交通流量和行人需求合理设置信号灯,确保行人安全。
01
无障碍坡道设置标准
坡道宽度应满足轮椅通行需求,且两侧应设置扶手和防滑设施。
坡度应平缓,一般不超过1:20,以方便行人通行。
坡道应设置在道路两侧或交叉口附近,并设置明显的标识和提示。
坡道宽度
坡道坡度
坡道位置
材料与技术应用
03
高可视性铺装材料
高亮度反光材料
采用高亮度反光材料,如反光玻璃珠、反光膜等,提高人行横道的可视性,增强夜间和恶劣天气条件下的识别度。
颜色鲜艳涂料
耐磨材料
使用颜色鲜艳、对比强烈的涂料,如红色、黄色、蓝色等,增强人行横道的视觉冲击力,提醒驾驶员注意行人。
选用耐磨性能好的材料,如聚氨酯、环氧树脂等,保证人行横道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不易磨损、脱落。
1
2
3
防滑耐磨表层工艺
粗糙表面处理技术
采用喷砂、刻槽等工艺,增加人行横道表面的粗糙度,提高行人脚下的摩擦力,防止滑倒。
01
防滑材料选用
选用具有良好防滑性能的材料,如石英砂、橡胶颗粒等,将其嵌入人行横道表层,增强防滑效果。
02
耐磨性测试
对人行横道表层进行耐磨性测试,确保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能够保持防滑性能。
03
夜间反光标识技术
在人行横道两侧或中央设置反光标识,如反光道钉、反光片等,当车灯照射时能够反射光线,提醒驾驶员前方有人行横道。
反光标识设计
在人行横道两端设置LED发光标识,如发光地砖、LED警示灯等,为行人提供更为醒目的警示信号,增强夜间识别度。
LED发光标识
采用智能反光材料,如反光膜、反光织物等,能够根据光线强弱自动调节反光亮度,提高夜间和光线较弱条件下的可视性。
智能反光材料
交通流线优化
04
车行减速带匹配方案
减速带材料选择
选用耐磨、抗压、耐腐蚀的优质材料,如橡胶、铸钢等,确保使用寿命。
减速带颜色与警示
采用醒目的颜色和警示标识,如黄色、黑色相间,提醒驾驶员注意减速。
减速带高度设计
根据道路车速和车辆类型,合理设计减速带高度,一般设置在3-5厘米之间,既能有效减速,又不影响车辆正常行驶。
减速带间距设置
根据车速和道路宽度,合理设置减速带间距,避免车辆频繁颠簸和产生噪音。
行人等待区空间规划
等待区面积确定
等待区标识与引导
等待区设施配置
等待区绿化与美化
根据行人流量和等待时间,合理确定等待区面积,确保行人等待时不会过于拥挤。
设置遮阳、避雨设施,如遮阳棚、遮雨棚等,提高行人等待时的舒适度。
设置明确的等待区标识和引导标识,如指示牌、地面标识等,引导行人有序等待。
种植花草、树木等绿化植物,美化等待区环境,同时净化空气。
非机动车道衔接设计
非机动车道宽度设计
根据非机动车流量和类型,合理确定非机动车道宽度,确保非机动车通行顺畅。
非机动车道坡度设计
根据道路纵坡和横坡,合理设计非机动车道坡度,避免非机动车上坡下坡时过于困难。
非机动车道与交叉口衔接
在交叉口处设置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