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科检查流程及注意事项.pptx
影像科检查流程及注意事项
演讲人:
日期:
06
应急处理预案
目录
01
检查前准备规范
02
检查流程标准化
03
设备操作规范
04
检查注意事项
05
质控管理要求
01
检查前准备规范
患者信息核对要点
核对患者基本信息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科室等,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核对检查部位和目的
询问患者病史及过敏史
明确检查部位和目的,确保检查申请单与实际检查内容相符。
了解患者是否有相关病史或过敏史,以便做好应急准备。
1
2
3
绝对禁忌症
如严重肾功能不全、甲亢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检查方式。
相对禁忌症
特殊情况处理
如患者病情紧急,需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进行检查。
如怀孕、心脏起搏器植入等,应严格禁止进行影像科检查。
禁忌症排查标准
设备预检流程
确认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确保图像清晰度和准确性。
检查设备运行状态
确保所需配件和耗材齐全,如探测器、胶片、造影剂等。
检查设备配件及耗材
按照设备使用说明进行校准和调试,确保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设备校准与调试
02
检查流程标准化
登记患者信息
安排检查顺序
核对患者信息
分配检查房间
准确录入患者基本信息、检查部位、检查目的等。
根据检查类型和患者情况,合理分配检查房间。
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和检查需求,合理安排检查顺序。
在检查前再次核对患者信息,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登记分诊系统操作
体位指导实施步骤
确定检查体位
根据检查部位和检查目的,确定患者最佳的检查体位。
指导患者体位
向患者详细解释检查体位的要求,并指导患者摆放到位。
固定患者体位
使用固定装置或约束带等固定患者体位,确保检查过程中不移动。
提醒患者注意事项
告知患者在检查过程中需要保持的体位和呼吸方式等。
对扫描参数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图像效果。
调整扫描参数
在扫描前再次确认扫描参数是否正确,避免重复扫描。
确认扫描参数
01
02
03
04
根据检查部位和检查目的,选择合适的扫描参数。
选择扫描参数
将扫描参数记录在检查单上,供后续参考和分析使用。
记录扫描参数
扫描参数设置规范
03
设备操作规范
操作前准备
检查设备各部分是否完好,确认患者信息,选择合适的成像参数。
成像设备操作规程
操作流程
严格按照设备操作手册进行操作,包括开机、调试、定位、成像等步骤。
操作注意事项
成像时应避免患者移动,确保图像清晰;避免过度曝光,保护患者隐私。
辐射防护装置使用
防护原则
在确保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辐射剂量。
防护设备
使用铅衣、铅围裙、铅手套等防护装备,确保辐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
定期检查
对辐射防护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其性能完好。
紧急制动操作说明
在检查过程中出现设备故障或患者突发状况时,需立即进行紧急制动。
迅速按下紧急制动按钮,停止设备运行,并立即采取措施保障患者安全。
及时检查设备状况,确认患者情况,记录紧急制动事件,并向相关部门报告。
制动原因
制动流程
后续处理
04
检查注意事项
患者安全防护要点
在进入检查室之前,必须去除所有金属物品,例如珠宝、手表、手机等,以避免干扰检查结果。
佩戴金属物品
孕妇及儿童需要特别注意,确保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不进行放射性检查,如果必须进行,需要采取额外的防护措施。
患者穿着舒适、方便的服装和鞋子,以便在检查过程中能够舒适地移动和变换体位。
孕妇及儿童
在检查前,患者需详细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过敏史等情况,以便医生决定使用何种检查方法或药物。
病情告知
01
02
04
03
穿着舒适
在达到检查目的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和检查部位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剂量限制方案。
在检查过程中,通过剂量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患者的辐射剂量,确保不超过安全范围。
对于某些特殊患者或检查部位,可以采用替代检查方法,如超声、MRI等,以减少辐射剂量。
辐射剂量控制标准
辐射剂量最小化
剂量限制
辐射剂量监测
替代检查方法
隐私保护执行准则
隐私保护意识
医护人员必须尊重患者的隐私权,确保患者的个人信息和检查资料不被泄露。
01
02
03
04
隐私保护措施
在检查过程中,采取适当的隐私保护措施,如遮挡检查部位、控制检查室内人员等,以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隐私。
信息安全
患者的个人信息和检查资料应存储在安全的电子系统中,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访问和使用。
患者知情权
在检查前,应向患者详细解释检查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并征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05
质控管理要求
分辨率
噪声水平
均匀性
对比度
影像图像应具备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以确保影像细节清晰可见。
影像图像应具备适当的对比度,以便区分不同的组织结构和病变。
影像图像应尽可能降低噪声,以保证图像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影像图像的整体光强应均匀,避免出现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