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控制.doc
水下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控制
水下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控制十分关键,关乎整个工程结构的安全与稳定。以下从浇筑前、浇筑过程、浇筑后三个阶段详细阐述质量控制要点:
浇筑前的质量控制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水泥:优先选用初凝时间长、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级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确保水泥的安定性、强度等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同时要注意水泥的存储条件,避免受潮结块。
-骨料:粗骨料宜选用粒径5-40mm的卵石或碎石,且含泥量不大于1%,泥块含量不大于0.5%;细骨料宜采用中砂,含泥量不大于3%,泥块含量不大于1%。骨料的级配要良好,以保证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密实性。
-水:宜采用饮用水,当采用其他水源时,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的规定,不得含有影响混凝土性能的有害物质。
-外加剂:根据工程需要和水下混凝土的特性,合理选用减水剂、缓凝剂等外加剂。外加剂的质量和性能应符合相关标准,其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以确保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满足水下浇筑要求。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设计要求: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设计强度等级、施工工艺、水下环境等因素进行设计。水胶比不宜大于0.55,水泥用量不宜少于350kg/m3,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和易性:要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坍落度宜控制在180-220mm之间,且在浇筑过程中坍落度损失应满足施工要求。同时,混凝土的粘聚性和保水性要好,防止在运输和浇筑过程中出现离析和泌水现象。
-试配调整:配合比设计应通过试配进行验证和调整,确保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指标符合工程实际需求。在试配过程中,要模拟水下浇筑条件,对混凝土的性能进行全面测试。
-施工设备及场地准备
-浇筑设备:导管是水下混凝土浇筑的关键设备,应选用内径一致、管壁光滑且具有足够强度和刚度的导管。导管在使用前要进行试拼装、试压,试验压力一般为0.6-1.0MPa,确保导管无渗漏。起吊设备应具备足够的起吊能力和稳定性,能够准确、快速地吊运混凝土料斗和导管。
-场地条件:浇筑前应清理浇筑现场,确保场地平整、坚实,无杂物和障碍物。同时,要设置好排水设施,防止雨水或地下水积聚影响混凝土浇筑质量。
浇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搅拌与运输
-搅拌:混凝土搅拌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时间应符合规定,确保混凝土搅拌均匀,各种原材料充分混合。搅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计量,误差应在允许范围内。
-运输:运输过程中要保证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在允许范围内,可采用搅拌车运输,且在运输过程中应保持搅拌筒缓慢转动,防止混凝土离析。混凝土从搅拌机出料到浇筑入仓的时间不宜过长,要根据气温、运输距离等因素合理控制。
-导管的安装与使用
-安装:导管应垂直安装,其底部距孔底的距离应控制在300-500mm之间。导管的连接应牢固、密封良好,防止泥浆进入导管内。
-埋深:在浇筑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导管的埋深,导管的埋深宜控制在2-6m之间。埋深过小,容易导致导管提漏或混凝土表面形成蜂窝麻面;埋深过大,会增加导管的提升难度,甚至可能造成导管拔不出的事故。
-混凝土浇筑
-初灌量:首次浇筑时,混凝土的初灌量应能保证导管埋入混凝土中不小于1m。初灌量不足会导致导管底部未能完全埋入混凝土内,泥浆可能混入混凝土中,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连续浇筑: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不得中断。在浇筑过程中,要及时测量混凝土面的上升高度,根据混凝土面的上升情况适时提升和拆除导管,确保导管始终埋在混凝土中。
-浇筑速度:要控制好浇筑速度,不宜过快或过慢。过快可能导致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过慢则可能使混凝土在导管内初凝,影响浇筑的顺利进行。
浇筑后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养护
-养护时间:水下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养护,养护时间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一般情况下,对于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对于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d。
-养护措施:可采用湿养护或覆盖塑料薄膜、土工布等保湿材料进行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防止混凝土表面因水分蒸发过快而出现裂缝。
-质量检测
-试件制作: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按规定随机制取混凝土试件,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盘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强度检测:对制取的混凝土试件进行标准养护,到达规定龄期后进行抗压强度试验,检测混凝土的实际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外观检查: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对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