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小肠炎的护理查房.pptx
病毒性小肠炎的护理查房
目录
01.
前言
07.
健康教育
03.
护理评估
05.
护理目标与措施
02.
病例介绍
04.
护理诊断
06.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08.
总结
PART01
前言
前言
病毒性小肠炎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道炎症,以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等为主要病原体,好发于婴幼儿(6个月~2岁)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具有季节性(冬春季节高发)和传染性(粪-口传播、接触传播)。临床以腹泻、呕吐、发热为核心症状,严重者可因大量体液丢失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由于患儿胃肠功能脆弱,病程中易出现并发症,因此系统化的护理评估与干预对缓解症状、缩短病程、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本次护理查房以1例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小肠炎患儿为案例,围绕护理要点展开讨论。
PART02
病例介绍
病例介绍
患者信息:患儿,男,1岁6个月,因“腹泻伴呕吐3天,发热1天”入院。
主诉: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稀水样便,5~6次/日,量多,无黏液脓血;伴非喷射性呕吐,2~3次/日,为胃内容物;1天前体温升至38.9℃,口服“布洛芬”后可短暂下降,无抽搐、咳嗽。
现病史:病后精神稍萎靡,食欲减退,尿量减少(约3~4次/日,量少),未予特殊治疗。
既往史:体健,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按时接种疫苗。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6.2×10⁹/L(正常4~10×10⁹/L),N35%(正常40%~75%),L58%(正常20%~50%);
病例介绍
04
03
01
02
大便常规:外观稀水便,镜检未见红白细胞,轮状病毒抗原检测(+);
血气分析:pH7.32(正常7.35~7.45),BE-5mmol/L(正常-3~3mmol/L);
电解质:Na⁺132mmol/L(正常135~145mmol/L),K⁺3.2mmol/L(正常3.5~5.5mmol/L)。
治疗经过:入院后予口服补液盐(ORS)Ⅲ补液、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双歧杆菌调节肠道菌群,发热时物理降温(温水擦浴),暂未使用抗生素。
PART03
护理评估
健康史评估
发病诱因:病前3天有接触腹泻患儿史(家属代诉同小区有儿童“拉肚子”);
01
症状特点:腹泻为稀水样便,无腥臭味,呕吐与进食无明显关联;
02
治疗经过:未自行用药(仅退热),未控制饮食(家属予“白粥+咸菜”喂养)。
03
身体状况评估
生命体征:T38.5℃,P120次/分(正常1~2岁110~130次/分),R30次/分(正常25~30次/分),BP80/50mmHg(正常约85/55mmHg);
脱水程度:中度脱水(皮肤弹性稍差,前囟凹陷0.5cm,眼窝稍凹陷,哭时泪少,尿量减少);
腹部体征: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活跃(8~10次/分);
肛周皮肤:可见轻度潮红,无破溃。
心理社会评估
患儿:因不适哭闹,对医护操作(如静脉穿刺)抗拒;
家属:焦虑(担心“脱水加重”“留后遗症”),缺乏疾病认知(认为“腹泻要禁食”“必须用抗生素”)。
PART04
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
1.腹泻(与轮状病毒感染致肠黏膜损伤、肠液分泌增加有关);
2.体液不足(与呕吐、腹泻导致大量体液丢失及摄入不足有关);
3.体温过高(与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摄入减少有关);
5.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频繁腹泻刺激肛周皮肤有关);
6.知识缺乏(缺乏病毒性小肠炎的防治及家庭护理知识)。
PART05
护理目标与措施
腹泻
体液不足
目标:24小时内脱水体征(前囟、眼窝凹陷)改善,尿量恢复至年龄正常水平(约10~15ml/kgh)。
措施:
口服补液:按50~100ml/kg计算累计丢失量,4~6小时内分次服用(每5~10分钟喂5~10ml);
静脉补液:若口服困难或中重度脱水,遵医嘱予0.9%氯化钠+葡萄糖+氯化钾(见尿补钾);
监测指标:每2小时评估脱水体征(皮肤弹性、尿量),记录24小时出入量。
体温过高
目标:6小时内体温降至38.5℃以下,24小时内体温平稳。
01
措施:
02
物理降温:温水擦浴(避开胸腹部)、退热贴贴敷前额;
03
药物降温:体温≥38.5℃时遵医嘱予对乙酰氨基酚(10~15mg/kg);
04
避免捂热(穿宽松衣物,保持室温22~24℃);
05
每1小时监测体温并记录。
06
营养失调
目标:住院期间每日能量摄入达基础需要量的80%以上(约80~100kcal/kgd)。
措施:
继续喂养:母乳喂养儿按需哺乳;人工喂养儿予低乳糖配方奶;已添加辅食者予米汤、烂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脂、高糖、高纤维食物);
避免禁食(除非呕吐严重,暂禁食2~4小时后逐步恢复);
补充锌剂(10mg/d,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