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负荷递增模式的抗阻训练对健身爱好者训练效果的影响研究.pdf
摘要
研究目的:周期性的抗阻训练可以增肌,合理安排训练负荷能达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因此在以增肌为目的的小周期训练中,通常在减负周之前递增负荷量和
/或负荷强度,然而究竟何种负荷递增模式增肌效果更好目前仅存在理论研究。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探究8周递增负荷强度模式(IntensityIncreasingMode,IIM)
和递增负荷量模式(VolumeIncreasingMode,VIM)对大学生健身爱好者训练效果
的影响,以期为抗阻训练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男性大学生健身爱好者22名,所有受试者均有1年
以上的抗阻训练经验,深蹲、倒蹬技术动作熟练且深蹲最大力量超过体重的1.5
倍。随机分至两组:IIM(年龄:22.855±1.748)组11人;VIM组11人(年龄:
22.191±2.281)。IIM组固定训练组数,递增负荷强度,VIM组固定负荷强度,
递增训练组数。训练动作均为深蹲和倒蹬。两实验组初始周训练组数均为10组,
负荷强度均为70%1RM。随后IIM组负荷强度逐周递增至95%1RM,VIM组负
荷量逐周递增至24组。两实验组组间间歇均为2-3分钟,每周训练两次,每次
训练组数为总训练组数的一半,且平均分配至深蹲和倒蹬两个训练动作中,每两
次训练的间隔时间不少于72小时。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干预8周后测量下
肢肌肉含量、大腿围度、全身脂肪含量、深蹲1RM、倒蹬1RM、深蹲肌耐力、
倒蹬肌耐力以分析变化。
研究结果:(1)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对下肢肌肉含量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
意义(P0.400),时间因素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别因素的主
效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实验组各个阶段的下肢肌肉含量增长率无
组内和组间差异(P>0.05)。(2)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对大腿围度不具有统计
学意义(P=0.499),时间因素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别因素的
主效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实验组各个阶段的大腿围度增长率无组
内和组间差异(P>0.05)。(3)两实验组在前四周后四周以及总的八周中全身脂
肪含量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4)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对深蹲1RM的
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实验组在前后四周及总的八周深蹲1RM
均非常显著提高(P<0.01),两实验组在四周和八周干预后的深蹲1RM不存在
显著性差异(P>0.05),后四周IIM组深蹲1RM增长率显著高于VIM组(P<
0.05)。(5)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对倒蹬1RM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944),时间因素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别因素的主效应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实验组各个阶段的倒蹬1RM增长率无组内和
组间差异(P>0.05)。(6)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对深蹲肌耐力的影响具有边缘
统计学意义(P=0.069),其中VIM组在八周后深蹲肌耐力显著提高(P<0.01),
而IIM组则无明显变化(P=0.501)。两实验组在八周后深蹲肌耐力出现边缘显著
性差异(P=0.077),VIM组高于IIM组。后四周及总八周VIM组深蹲肌耐力增
长率显著高于IIM组(P<0.05)。(7)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对倒蹬肌耐力的影
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VIM组在八周后倒蹬肌耐力显著提高(P<
0.01),IIM组则无明显变化(P=1.000)。两实验组在八周后倒蹬肌耐力出现显著
差异(P<0.01),VIM组显著高于IIM组。后四周及总八周VIM组倒蹬肌耐力
增长率显著高于IIM组(P<0.05)。
结论:(1)IIM和VIM均可有效刺激下肢肌肉增长,但对于八周短期干预
而言,二者没有差别。而递增负荷强度模式单次训练时间更短,效率更高,也更
易于坚持。(2)两种负荷递增模式均可有效提高下肢肌肉力量,其中IIM比VIM
具有更大的优势。(3)VIM可有效提高下肢绝对肌耐力,而IIM则无明显效果。
关键词:抗阻训练;负荷递增模式;肌肥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