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茎基腐病绿色防控技术规程》DB3210T 1201-2025.docx
ICS65.020.01CCSB16
3210
扬州市地方标准
DB3210/T1201—2025
小麦茎基腐病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sforenvironmental-friendlymanagementofwheatFusariumcrownrot
2025-03-31发布2025-05-01实施
扬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I
DB3210/T1201—2025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扬州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扬州大学、扬州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陆佩玲、陈夕军、柏晶、陈银凤、刘绍贵、左希、陈宸、黄国平、徐剑萍。
1
DB3210/T1201—2025
小麦茎基腐病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小麦茎基腐病绿色防控的术语和定义、技术流程、防控原则、病害监测和防控措施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扬州行政区域内小麦茎基腐病的绿色防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044.1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15671农作物薄膜包衣种子技术条件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T4179小麦茎基腐病测报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小麦茎基腐病fusariumcrownrot
由镰孢属真菌(Fusariumspp.)侵染小麦茎基部引起的一种土传真菌病害。详细描述见附录A。
4技术流程
小麦茎基腐病绿色防控技术流程见图1。
防控原则
防控原则(见第5章)
病害监测(见第6章)
防控措施(见第7章)
图1小麦茎基腐病绿色防控技术流程图
5防控原则
DB3210/T1201—2025
2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总方针,采用以种子处理为基础、农业防治为辅助、返青拔节期化学防治为保障的综合防控措施,遏制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与危害。
6病害监测
分别于冬前和小麦的返青期、拔节期、灌浆乳熟期,按照NY/T4179进行小麦茎基腐病严重度调查,根据病害发生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短期与中长期防控措施。
7防控措施
7.1选用抗(耐)病品种
选用对小麦茎基腐病具有较好抗(耐)性且适宜本地种植的丰产小麦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1。
7.2农业防治
7.2.1清除病残体
对于零星发病田块,将零星病株带出田外,集中处理,有条件的可进行腐熟后还田;发病较重的田块,秸秆全部离田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7.2.2土壤深翻
对于发病较重的田块,收获后应将土壤深翻,深度30cm,将表层秸秆或残留物翻至深土层。
7.2.3适期晚播
重病田块可较正常播期晚播5d~7d,以减少麦苗受侵染的风险。
7.2.4科学施肥
施足基肥,后期可适量减少氮肥施用量10%~20%,适当增施磷钾肥和锌肥,肥料施用应符合NY/T496的要求。
7.2.5及时排水
及时排除积水,以防渍害导致苗弱,加重病害的发生。
7.3化学防治
7.3.1种子处理
选用含有咯菌腈、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等有效成份的单剂或复配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所有药剂须为用于防治小麦茎基腐病或小麦其它病害的种子处理剂,并取得农药登记等相关许可证件。种子包衣应符合GB/T15671的规定。药剂名称和用量见附录B。
7.3.2田间喷雾
3
DB3210/T1201—2025
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小麦茎基腐病防控技术指导意见》,返青拔节期喷雾采用丙硫菌唑、丙硫唑、氰烯菌酯等在小麦上登记的单剂及其复配制剂。药剂名称见附录B。农药的使用按照GB/T8321的相关规定执行,田间病害监测按NT/T4179的相关规定执行。
DB3210/T1201—2025
4
附录A
(资料性)
小麦茎基腐病
A.1发生与为害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的重要真菌病害。目前在欧洲、非州、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