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会计学第二章内容.pptx
6学科: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5类: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图书档案管理工学、农学、医学、文学、理学、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11门类、71类、249学科会计学在中国科学体系中的位置
010203040506070809第一章总论第二章会计核算方法第三章流动资产第四章非流动资产第七章费用、收入与利润第五章负债第六章所有者权益第九章财务报表编制第十章财务报表分析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了解会计规范。理解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重点掌握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理解会计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理解会计的含义、职能、目标;了解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历史;EDCBAF第一章总论
第一章总论会计的定义会计是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产生条件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古代会计(-1494)、近代会计、现代会计(1950s-)。第一节会计的产生、发展与定义
第二节会计职能、目标与服务对象一、会计的职能(一)会计的反映职能特点:1会计反映主要从价值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状况2会计反映是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连续的反映3会计反映具有完整性、综合性和系统性(二)会计的监督职能其特点:1会计监督主要是通过价值指标控制、分析和考核各单位的经济活动。2会计监督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事后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前监督。
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会计目标要求:区分会计信息的内部使用者和外部的使用者三、会计的服务对象
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是对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所作的规定,它规定了会计为谁核算的问题。在确定会计主体时,还要注意企业会计主体与企业法律主体的区别。01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能持续、正常地生产经营为前提,它是对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所作的规定。02会计基本假设第三节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0102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在会计主体无限期持续经营的基础上,人为地规定会计信息提供的期限。它也是对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所作的规定。(三)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成果在会计上反映时应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并且假定币值不变。(四)货币计量假设
1在权责发生制下则是以收款权利和付款责任来划分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32在收付实现制下,以实际收到或付出款项的日期为基础,确认各期收入和费用。两种会计基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二、会计基础
销售商品50000元,其中30000元暂欠,20000元收存银行。1支付本月水电费1000元。2预付下半年仓库租金40000元。3收到去年提供的劳务收入款600元。4应计本月劳务收入800元。5本月应负担年初已付保险费2000元。6上月已收款的定货本月发出5000元。7某企业6月份发生以下有关业务:两种会计基础区别、损益计算例题
损益计算表业务号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收入费用收入费用1234567合计50000200001000100040000600800200050005580030002060041000
21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共确定了8项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及时性实质重于形式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重要性谨慎性435第四节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1、相关性客观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当与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又称有用性又称真实性
是指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同类会计信息、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应尽量做到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可比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横向可比,要求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二是纵向可比(又称为一致性),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3、明晰性又称可理解性
4、可比性
1会计报告的报送期限:月报:6天
季报:15天,半年报:60天,年报:4个月5、及时性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应用:1、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归属的判断;2、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子公司是否属于会计主体的判断。6、实质重于形式2
7、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