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教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4单元《15.故乡 第2课时》课件.ppt

发布:2025-05-16约2.34千字共2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5故乡第二课时导入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没有翻身、解放,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的思想敏锐的感觉进行认真分析,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我们一起来品读课文!导入课文细读品味1.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题目不仅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地点,而且为人物提供了特定的活动场所和环境。全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围绕“故乡”的变化来组织材料,安排情节,揭示主题。课文细读品味2.第④段开头说“故乡全不如此”,后面又说“故乡本也如此”,该如何理解?“我”对故乡保持着少年时的美好记忆,而眼前在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下的故乡却是一荒凉的景象,这击碎了“我”的故乡之梦。所以“我”只能无可奈何地以自己“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来聊以自慰,说“故乡本也如此”,实则表现出“我”心中难掩的忧愤之情。课文细读品味3.为什么少年闰土“不怕我”,且“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对应?段)闰土见人很怕羞,但对同龄人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更何况少年闰土头脑中还没有封建等级观念。这样写表现出少年闰土的纯朴可爱以及与“我”的亲密关系,与后文闰土对“我”的“恭敬”形成鲜明的对比。课文细读品味4.第40段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①“凸颧骨”“薄嘴唇”突出了杨二嫂尖酸、自私的小市民形象;②“薄嘴唇”为下文写杨二嫂的尖酸刻薄做铺垫;③“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写出了杨二嫂的粗俗;④用“细脚伶仃的圆规”来比喻杨二嫂的体形,突出了她的“瘦长”。课文细读品味5.第59段中闰土脸上“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同时出现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闰土见到阔别多年的儿时好友,自然高兴,所以“欢喜”;但多年贫困、窘迫的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所以脸上又现出“凄凉”的神情,表现了闰土见到儿时好友时的复杂心情。课文细读品味6.文章塑造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怎样的不同形象?作者通过描写闰土的巨大变化揭示了什么主题?少年闰土健康可爱、无忧无虑、活泼聪明、纯朴热情、勇敢机敏,简直是一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善良忠厚、勤劳朴实,但已经憔悴不堪、自卑、迟钝、麻木。他勤劳善良,却没有觉悟,是同时代、同命运的贫苦农民的写照。课文细读品味主题:作者通过描写闰土的巨大变化,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及当时的社会弊端,从而启发大众去思考、去探索、去走希望之路。课文细读品味7.第74段“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句子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它画龙点睛地揭示了闰土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势力相勾结。“木偶人”一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闰土的精神麻木、动作迟缓、表情呆滞,表现了“我”对他的同情。课文细读品味8.闰土、杨二嫂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闰土社会意义是尚未觉醒的老一代农民的代表,作者满怀深情地刻画其种种不幸,是为了揭示当时的种种社会弊端,同时深刻地揭示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提出要改变农民命运,就必须彻底改变整个腐朽的社会制度观点,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之路。作者态度深切同情。课文细读品味杨二嫂社会意义是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小市民形象的代表,通过这一形象,人们可以看到随着农村经济的破产,人民生活也日益贫困化的现实。作者态度批判她的各种毛病,同情她的处境。课文细读品味9.如何理解第86段“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句话?作者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否定了三种生活,即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像闰土那样在生活的重压下贫困艰辛,萎靡麻木;像杨二嫂那样因生活变得尖刻势利。表达了“我”希望后辈能有新的生活的愿望。课文细读品味10.如何理解“我”的形象?①同情劳动人民,憎恨当时的社会,憧憬新生活。②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③是有追求、要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1.对比鲜明,主题深刻。(1)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反映出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2)“我”和闰土关系的前后对比,反映了等级观念的鸿沟难以逾越;(3)杨二嫂前后形象的对比,反映了黑暗社会对人性的扭曲;(4)故乡情景的前后变化对比,反映了每况愈下的中国农村经济;(5)“我”和中年闰土的关系与宏儿和水生的关系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对未来生活的希冀。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特色总结2.景物描写,烘托气氛。(1)开头的景物描写反映了农村的衰败和“我”悲凉的心情;(2)作为少年闰土活动背景的图画,营造了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