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节 常见四肢骨折.ppt

发布:2025-05-11约2.38千字共2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外科护理》《外科护理》《外科护理》第二节常见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目录第二节常见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一、肱骨干骨折病人的护理二、肱骨髁上骨折病人的护理三、尺、桡骨干双骨折病人的护理四、桡骨下端骨折病人的护理五、股骨颈骨折病人的护理六、股骨干骨折病人的护理七、胫腓骨干骨折一、肱骨干骨折病人的护理

肱骨干骨折是肱骨外科颈下l~2cm至肱骨髁上2cm段内的骨折。常见于中、青年人。

护理评估直接暴力作用,多致中段横形或粉碎形骨折;间接暴力如摔伤后手掌或肘部着地,暴力向上传导,可致中下1/3段斜形和螺旋形骨折,此段骨折易损伤桡神经。骨折后表现为伤侧上臂肿胀、疼痛、压痛,可出现假关节活动、骨擦感,成角、缩短和旋转畸形等骨折专有体征;合并桡神经损伤者,可出现垂腕,各手指掌指关节不能背伸,手背桡侧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X线摄片可确定骨折的类型和移位方向。多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手法复位困难或合并桡神经损伤者,可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或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护理措施复位固定后用悬吊带悬吊前臂于胸前6~8周。观察有无患侧腕下垂、掌指关节不能伸直、手背桡侧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等桡神经损伤表现。早期进行手指、腕关节的运动及上臂肌肉的主动舒缩运动;2~3周后进行肘关节伸屈和肩关节的收展、伸屈活动;4~6周进行肩关节的旋转活动。二、肱骨髁上骨折病人的护理肱骨髁上骨折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以5~12岁儿童多见

护理评估多由间接暴力所致,根据暴力来源和移位方向,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骨折。骨折伤处疼痛、肿胀、压痛,伤侧肘关节功能丧失,出现畸形,但肘后三角关系正常;若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则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手部的感觉减弱和运动功能障碍。多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局部肿胀严重者,宜先行尺骨鹰嘴牵引,待肿胀消失后再行手法整复和固定。护理措施复位后,用悬吊带保持屈肘位悬吊前臂固定于胸前4~5周。尺骨鹰嘴牵引者,牵引重量应维持为体重的1/20~1/15,并保证牵引系统的有效性。观察有无患侧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手部皮肤苍白、发凉、麻木,被动伸指疼痛等前臂缺血表现。2周内进行手指和腕关节的活动,2周后进行肩关节的活动,解除固定后进行肘关节的伸屈功能锻炼。晚期应观察有无骨化性肌炎、肘内翻畸形或缺血性肌挛缩等并发症。三、尺、桡骨骨折病人的护理

尺、桡骨干骨折临床上较为多见,以青少年居多。

护理评估多数为直接暴力引起,二骨骨折线在同一平面,呈横行、粉碎性或多段骨折,整复后不稳定;少数为跌倒时手掌着地间接暴力向上传导所致,二骨骨折不在同一平面,多为桡骨中1/3和尺骨低位骨折,复位困难。因前臂肌肉丰富,可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伤侧前臂疼痛、肿胀、压痛、功能障碍,可有明显畸形、骨擦音和反常活动;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时,可表现出急性神经、肌肉缺血的症状和体征。护理措施复位固定后,屈肘、前臂置于功能位,用悬吊带悬吊于胸前5~6周。观察患肢有无剧烈疼痛,手部皮肤苍白、发凉、麻木,被动伸指疼痛,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前臂缺血及骨筋膜室综合征表现。2周内做用力握拳和伸指动作,以加强前臂肌肉的舒缩运动;2周后开始肘、腕及肩关节的活动,但禁止前臂旋转运动;4周后开始前臂旋转运动;解除外固定后,进行上肢各关节全活动范围锻炼。四、桡骨下端骨折病人的护理

桡骨下端骨折系指距桡骨下端关节面3cm范围内的骨折,以中年和老年人多见。

护理评估多由间接暴力所致。受伤时腕部背伸手掌着地而引起的桡骨下端骨折,称为伸直型骨折,又称Colles骨折,临床上多见,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受伤时腕部屈曲位手背着地而发生的桡骨下端骨折,称为屈曲型骨折,又称Smith骨折,骨折远端向掌侧及桡侧移位。伤侧腕关节疼痛、肿胀,活动障碍,典型畸形为侧面观呈“餐叉”畸形,正面观呈“枪刺形”畸形护理措施复位固定后,屈肘、前臂置于功能位,用悬吊带悬吊于胸前3~4周。固定期间观察手部血液循环情况。2周内进行手指伸屈活动,2周后可进行腕关节的背伸和桡侧偏斜活动及前臂旋转活动,解除固定后加强腕关节全活动范围锻炼。五、股骨颈骨折病人的护理

股骨颈骨折系指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各个年龄段均可见,以中老年患者发病率最高。

护理评估摔倒时扭转伤肢,暴力传导至股骨颈而引起骨折。根据发生的部位可为头下型骨折、经颈型骨折和基底型骨折。头下型骨折时局部血供遭到破坏,容易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骨折不愈合。骨折伤侧髋部疼痛,除嵌插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