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学课件》绪论.pptx
微生物学任课教师:全桂静教研室:3号实验楼319Tel:
HIV(爱滋病毒)大肠杆菌
绪论一微生物的定义及分类二微生物学的概况三微生物学发展史及发展前景四代表科学家的贡献五微生物的特点及应用六微生物的作用七课程特点及要求
微生物的定义及分类微生物(Microorganism)的定义: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原核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及蓝细菌等真核类;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无细胞类: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
微生物学的概况微生物学(Microbiology):在细胞、分子和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态分布和分类地位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应用于发酵工业等实践中的科学。
研究内容: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变异、传染免疫、生态分布、分类地位等。PARTONE
1史前时期:酿酒、烘制面包、酿酱及酿醋等传统发酵及细菌浸出法冶金2初创期(17世纪末-19世纪中叶):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3奠基期(也称生理学时期)(19世纪中叶-1928年):法国的巴斯德——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德国的科赫——细菌学的奠基人4发展期(始于20世纪初):E.Buchner从微生物细胞中发现并提取酶类;5成熟期(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Watson和Crick发现DNA的双螺旋模型三微生物学发展史及发展前景一)发展史
20世纪以来的微生物学与多种学科交叉发展与遗传学、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交叉而迅速发展,同时形成分子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及微生物生态学等新的学科。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中具有一定的贡献;微生物工程的发展为其他学科提供研究的空间。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新能源的开发(如生物柴油)、生物农药的研制、绿肥的使用等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二)微生物学的发展前景
微生物学的发展方向微生物基因组学将进一步发展;微生物生命现象的特性及共性将更加受到重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将获得新发展;微生物产业化继续发展研究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规律以发展食品保藏技术病原微生物的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国内高校微生物学研究方向资源与应用微生物学病原微生物学微生物发酵与代谢工程生物防治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真菌学药物微生物学微生物分子遗传与功能基因组学海洋微生物学
四代表科学家的贡献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1895),微生物学奠基人彻底否定“自生学说”,建立病原学说;免疫学——预防接种;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提出巴氏消毒
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发现肺结核病的病原菌;研究了固体培养分离微生物的柯赫(RobertKoch,1828-1910)(病原)细菌学奠基人01研究配制培养基技术技术;02
微生物的共性积小、表面积大;收多、转化快;长旺、繁殖快;应强、易变异;布广、种类多;
测量单位:微米或纳米细胞核动物细胞病毒细菌1体积小,表面积大
细菌大小与比面积针尖上的细菌球状细菌:直径1μm左右;杆状细菌:中等大小的杆菌直径约1μm,长2~3μm,3000个杆菌首尾相连=一粒大米的长度
这样大的比表面积特别有利于它们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比面积=表面积/体积=3/r因此,半径越小则比面积越大
吸收多,转化快有资料表明,大肠杆菌在1小时内可分解其自重1000-10000倍的糖;产朊假丝酵母合成蛋白的能力比大豆强100倍;人(50kg)500~1000g/d地鼠(体重3g)3g/d010302
3生长旺、繁殖快大肠杆菌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12.5~20分钟繁殖1代每小时分裂3代,由1个变成8个。经24小时分裂72代,重约4722吨经48小时可产生2.2×1043个后代。微生物名称代时(分)温度日增殖率乳酸菌38252.7×10^11大肠杆菌18371.2×10^24根瘤菌110258.2×10^3枯草杆菌31307.2×10^13光合细菌144301.0×10^3酿酒酵母120304.1×10^3念珠藻1380252.1硅藻1020202.64小球藻4202510.6草履虫642264.92微生物代时及每日增殖率相当于4000个地球的重量!!!
4适应强、易变异微生物的个体一般是单细胞、简单多细胞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因此变异频率较高;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变异后代。1、对营养物质的利用上的适应性。2、对环境条件尤其是恶劣的“极端环境”的适应性。耐0~-196℃低温耐250℃~300℃的高温耐盐(饱和盐水)耐干燥(产芽孢细菌、真菌孢子)耐酸碱、耐缺氧、耐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