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doc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摘要:
区域游戏是幼儿在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的兴趣、需要而创设的、具有操作性、探索性的环境中,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以个别化或小组的方式自我探索、学习,在动手实践中与材料相互作用,利用和积累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材料投放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材料投放的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结合区域游戏中一个活动案例,我们在材料投放时更注重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注重层次性,注重游戏材料的灵活性。
随着《纲要》的贯彻落实,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活动越来越受到广大幼儿教师的重视,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活动的表现机会,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并将其的潜能激发出来。作为幼教工作者,如何投放区域活动中的相关材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是值得我们当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发现,孩子们并不会按照他们自己的水平来选择适合他们活动的材料的,他们往往只是按自己对材料感兴趣的程度来选择。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区域活动材料,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机会呢?
一、针对幼儿的兴趣投放材料
教师投放材料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活动质量,能使幼儿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活动区材料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多则滥,滥则泛。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参加活动,但也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玩得眼花,一会儿拿这个玩玩,一会儿拿那个玩玩,只学会了拿起一物,摆放片刻,另换一物,显然这与我们投放材料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
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和发展目标开设不同的活动区域,活动区内容不同,投放的材料也不同。为此,教师根据活动区不同的教育功能和我们所分解的不同的材料层次,投放不同材料,切实促进幼儿的发展。如大班在科学角投放了电线、电珠、塑料、毛线、电池、手电筒、万花筒、纸条等材料,促进幼儿探索、尝试和发现材料的内在不同,激发幼儿对生活中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中班在美工区投放了纸盒、纸杯、纸绳、纸盘、彩色纸、瓶盖、毛线、石子、小棍、果壳、彩泥等,并摆放一些具有艺术色彩的作品,让幼儿在这个环境气氛中引发艺术灵感,使幼儿在制作、绘画、捏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小班在娃娃家投放了小床、衣服、生日蛋糕、图书等,每个幼儿都玩得那么投入,合作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小班在建筑区投放了各种不同形状、颜色的大纸箱,并在建筑区的分隔物上粘贴形状各异的建筑图片,幼儿在搬弄、摆放、围拢、堆高的过程中,发展了小手的灵活性和空间知觉,提高了建筑的能力。为各个活动区投放不同的材料,更加激
幼儿把泡沫板锯成块状,当积木搭,有的锯后用牙签插成小凳子,有的用来当底板,粘贴或插入些手工作品等,充分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另外,投放材料不是一次性完成,而是要根据幼儿游戏的水平、游戏的需要,随着目标的递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渐投放。如:在结构区,开始投放一些大型积塑让幼儿拼插、搭建,接着可投放一些木板海绵块,暗示幼儿混合使用材料,过一段时间后,又可投放一些纸盒、易拉罐等,鼓励幼儿综合运用多种材料,搭建有主题内容的物体,这样随着材料的添加,逐渐提高对幼儿的目标要求,使幼儿不断提高构建水平,培养合作意识。再如:接亮灯泡。第一次投放材料:教师给幼儿每人一节电池,一个灯泡和一根电线,试着找出接亮电灯泡的方法。第二次投放材料:教师增加一根电线。用一节电池、两根电线接亮灯泡。第三次投放材料:不出头的导线或两头有塑料绝缘层的电池进行尝试。第四次投放材料:增加2节、3节电池。得出电池的多少会改变亮度,但电池增加到5节,灯泡钨丝就会损坏。第五次投放材;木片、金属片、塑料片、曲别针、纸片。幼儿通过探索会发现什么材料导电,什么材料不导电。在幼儿获得了上述经验后,让幼儿观察电工用具的把手、电线的包皮是什么材料做的,进而理解导电与安全措施。
在对材料的投放时我们还注意:一是要根据各年龄班特点投放相适宜的游戏材料。小班一般多投放一些形象逼真、成形的材料,这样可帮助幼儿确定游戏主题,发展游戏情节。中大班可多投放一些半成品、废旧物品和自然材料,供幼儿发现创造。二是保持熟悉材料与新奇材料之间的平衡。新奇材料具有探究性,激发幼儿游戏欲望,同时,使新奇材料与幼儿原来熟悉的材料相互碰撞、结合,使游戏内容更加丰富。三是通过不断重组材料,拓宽材料有限的使用空间,不定期地各个区角的材料重新组合、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