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_T2490-2015_小麦品种抗白粉病鉴定技术规范_安徽省.docx
ICS65.020
B16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2490—2015
小麦品种抗白粉病鉴定技术规范
Rulesforresistanceidentificationofwheatcultivarstopowderymildew[Blumeria
graminisf.sp.tritici]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4/T2490—2015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和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丁克坚、熊成国、管怀骥、陈莉、赵德平、齐永霞、李名旺、宛琼、宋旭东。
I
DB34/T2490—2015
小麦品种抗白粉病鉴定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白粉病田间抗病性接种鉴定的方法和品种抗性评价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小麦品种对白粉病抗性的田间接种鉴定。
本标准也适用于安徽省区域试验小麦品种对白粉病抗性的田间接种鉴定。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小麦白粉病wheatpowderymildew
由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graminis(DC.)Speer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病害,主要为害小
麦叶片,也可为害茎秆和穗部,小麦受害后,在叶片上形成椭圆形棉絮状霉斑,上有一层粉状霉,霉斑
初为白色,后逐渐变灰至灰黑色,上散生黑色小点。
诱发品种iducingvariety
田间鉴定时,在参加鉴定材料之间种植的经人工接种而严重发病的品种。在本标准特指小麦品种铭
贤169或京双16。
抗病性鉴定identificationofresistance
1
DB34/T2490—2015
营造适宜发病条件,通过人工操作将一定量的接种体置于寄主植物感病部位并使其发病的过程。
3病原物
3.1病原物的来源
安徽省各小麦种植生态区。
3.2
病原物的分离和鉴定
从发病小麦叶片的典型病斑上选取单孢子堆,挑取孢子接种于诱发品种的无菌试管麦苗上进行分
离、纯化。
经形态学鉴定确认为OidiummonilioidesNees(telomorph:B.graminisf.sp.tritici)后,
采用鉴别寄主法鉴定生理小种,并进行致病性测定。
3.3
病原物的繁殖和保存
将鉴定后的小麦白粉病菌接种于诱发品种的无菌试管麦苗上,接种后置于15℃~20℃光照培养箱
中培养,创造有利于发病的环境,出现典型病斑时,供接种或移至4℃低温培养箱中保存。
3.4接种体的组成
接种体为安徽小麦种植生态区内小麦白粉病菌的混合接种体,也可以根据委托单位要求从菌种库中
选择特定生态区的接种体。
将诱发品种种植于温度18℃~22℃的温室内,待麦苗处于一叶一心期时,将在试管苗上繁殖产生
大量典型病斑的菌株混合接种其上,继续在温室中培养至叶片上长满白色粉层后,即可用于病圃诱发行
的接种。
4
田间鉴定圃设有遮阳和雾化喷灌系统,栽培条件均匀一致,保证良好的发病环境和品种间的均衡性。
播种期与大田生产基本一致,对于生育期偏早或偏迟的鉴定材料,可适当调整播期。
播量为100~110粒/m。采用开畦条播、等行距配置方式,畦长、宽视地形而定,在畦中间顺畦种
植1行诱发品种作为诱发接种行,诱发行两侧50cm横向种植鉴定材料,行长1.5m~2.0m,行距25
cm~30cm,品种按顺序排列,3次重复,鉴定圃四周设100cm宽的保护区,见图1。
2
DB34/T2490—2015
图中:
:矩形框表示畦埂;
:实线表示诱发行和对照品种;
:表示鉴定材料
图1鉴定圃田间配置示意图
4.2鉴定圃的管理
田间管理与大田生产基本一致。在小麦整个生长期间不使用任何杀菌剂和对病害有控制作用的药
剂。
5接种
5.1接种时间
小麦返青-拔节初期接种。
5.2接种方法
将扩繁后的接种体采用扫抹法把病菌孢子接于病圃的诱发行上,接种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并用土压
实、压严保湿,3d~5d后揭膜。接种前5d~7d和接种后5d~7d若遇干旱,田间需浇灌或喷
灌保湿,以满足发病所需条件。
6病情调查
在小麦开花期和乳熟期各调查一次。
6.2调查方法和结果统计
每重复随机调查50株,结合反应型,调查记载每个品种的严重度级别众值,其反应型采用0~4
级标准,严重度采用0~9级标准,见附录A。调查结果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