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苏省苏北七市(宿迁、连云港、淮安、扬州、泰州、盐城、徐州)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pdf
机密★启用前
2025届苏北七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语文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
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
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
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发展史上长期争论不断的命题,究其实质,这也是一个关乎工具与文明的问题。工
具的发明是人类进化的标志,但如何使用工具则是衡量人类文明的价值尺度。在人工智能成为热门话题的
当下,一个更为现实且迫切的问题也再度摆在我们面前:在智能超强的AI时代,人文学者需要有怎样的
操守或者说坚守?
长期以来,知识分子秉持着这样的传统认知:知识的拥有量是评估其学术地位和社会价值的核心标
准。于是,他们倾尽毕生精力博闻强识,以求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然而,在AI时代,知识的获取方式
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尽管人的天赋、身世、机遇以及勤勉等在知识的拥有上还起着作用,但人工智能
让每一个人都有了史无前例的最大化平等拥有知识的可能。在此前提下,人文学者或许更能看清传统认知
的局限,辨明人文方向,从而去追寻本来就属于自己却一直被湮没的心灵“绿洲”——人文情怀。
至今,一直传颂着这样一个人文细节,具有强烈“仁道”情怀的孔子,在马厩失火时不问马只问人,
这体现了他以人为主体的价值追求。而他“君子不器”的论断更是对这一细节所蕴含精神的进一步阐发。
君子,不应该是僵化、教条的器具,而应该是具有人文情怀的士人,由此才能拥有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情怀。如果君子像器具那样,直愣愣地杵在那里,不仅会丧
失道义精神,甚至还会滋生偏狭、短视的一己之私。这一人文理念,其实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也有类似
的表述。阿拉伯有句谚语叫“驮经的驴”,是说一头驴即使驮满了经典,它也不能真正地吸收经典中的知
识。它只是一个载体,所载知识对他人有益,对自身却毫无益处。“器”“驴”这类东西可以作为文化的
承载之物,但永远只能是工具。
不可否认,知识具有工具性,但人文学者绝不能只在工具性上发力而丢掉知识的人文性,更不能让知
识成为将人异化为工具的理由。进而言之,人文学者要认识到,作为探究“物事”的科学与作为寻求“人
事”的人文,尽管在求“真”方面高度一致,但在“善”“美”的层面上毕竟存在落差。如果说
“真”“知”为科学之“技”的根本,那么饱蘸“情”“意”的“善”“美”才是人文之“道”的本质。
尽管当下人文与以AI为代表的科学打得不可开交,但两者的结合也会愈发紧密。在AI给予人文更多赋能
的今天,人文应以怎样的方式为AI的赋能加持,是每一位人文学者不可回避的问题。虽然时代日新月
异,但有一个基本向度亘古不变,那就是“心”之归属,或“道”之所向。从人文的视角看待现在这样一
个加速转型的时代,我们最动情的表达或许就是“我心依旧”。这四个字一度作为《泰坦尼克号》主题曲
中的经典表述被反复吟唱。移用于此,在汹涌的科技浪潮中,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指引,人类搭乘的那艘
彰显着强大工业文明成就的巨无霸邮轮,随时可能被“冰山”击碎。过去,我们以“知识爆炸”来形容铺
天盖地的信息和数据带来的冲击;今天,当我们再度被海量的确定的“知识”包围时,人文学者的根本命
题是“道”能否“进乎技”。AI时代,万事万物,唯此最具挑战性——这是一个关乎灵魂拷问并需要用良
知作答的选择题。然而,作为工具性的知识,其确定性所带来的成果太能迷惑人了,每次重大而深远的科
技进步都会带来社会的飞跃发展;殊不知其既可以为正义的事业服务,也可以为邪恶的行为效力。应该清
楚,文人并不意味着人文,知识也不代表人格,知识的内存与具有正义、高尚、独立之气节的人文性不一
定成正比,在某些特定的历史状态下,甚至事与愿违。因此,当今明确“道进乎技”尤显重要。
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