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危险化学品管理台账.docx

发布:2024-09-17约6.18千字共2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建筑工地危化品使用安全专项整治台账

工程项目:

建设单位:

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

按照《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州市吴江区19个行业领域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吴政办〔2021〕6号)和《苏州市吴江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的精神和要求,认真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规范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危险化学品使用的各类管理制度、安全检查和隐患治理、以及安全教育交底、应急处置演练等工作,切实推进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专项治理工作,现制定建筑工地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专项整治台账。

目录

一、项目部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管理制度

1、安全管理责任制度

2、危化品进库验收制度

3、危化品储存管理制度

4、危化品使用登记制度

5、安全技术交底制度

6、现场动火监护制度

7、危化品定期检查制度

8、危化品事故应急处置制度

9、其他危化品管理制度

二、危化品使用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三、危险化学品进场登记

3.1危化品进库情况汇总表

3.2危化品进库验收单

四、危险化学品使用情况登记

4.1危化品使用情况登记汇总表

4.2项目危险化学品领用证

4.3动火作业审批(动火作业证)

五、安全技术交底

5.1危化品使用安全技术交底表

5.2危化品使用班组安全技术交底表

六、项目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检查(附:建筑施工领域危险化学品检查重点)

6.1危化品安全检查记录表(公司级)

6.2危化品安全隐患排查记录表(项目部)

6.3危化品安全动态管理(日)检查表

七、危化品使用应急预案(或处置方案)和应急演练记录

7.1项目危化品使用应急预案或处置方案措施

7.2项目危化品使用安全应急演练记录

八、项目部危化品使用情况月度排查情况

全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危险化学品使用情况风险排查表(明细)

全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危险化学品使用情况汇总表

九、行业管理文件和行业检查记录

十、附:江苏省建筑工程安全文明标准化图集(危险品管理)节选

十一、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领域涉及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的品种目录(仅供参考)

一、项目部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管理制度

1、安全管理责任制度。确定项目部危化品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确定项目经理为本项目危化品负责人,建立危化品采购进场、储存管理、使用登记、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检查以及应急处置等制度,明确相关人员在危化品储存、发放、使用、处置等环节的管理责任。

2、危化品进库验收制度。建立危化品供货资质审核和进库验收制度。项目部应当从具有危险化学品经营资质单位采购附有安全技术说明书、安全标签的危化品;危化品入库时,应当对本批次危化品的供货厂商资质、交易发票、安全技术说明书、安全标签等情况进行验收,并将相关原件、复印件收集整理。

3、危化品储存管理制度。危化品仓库应当选择距离宿舍区、办公区以及施工主体较远的位置,张挂危化品警示标牌,并根据危险化学品种类,配备相应的灭火器材。危化品仓库周围10米以内不得进行切割、焊接、热熔、烧制等明火作业,不宜设置总配电间和分配电箱,不宜使用电器,如必须使用,应使用防爆电器。乙炔气瓶、氧气瓶应当分开存放,且存放距离大于5米。各类压力气瓶的满瓶和空瓶应当分开存放,切勿混淆。各类油漆、涂料以及溶剂、稀释剂的储存仓库应当注意通风换气,不得大量露天堆放,少量堆放时应当以防火材料覆盖,周围配备灭火器,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4、危化品使用登记制度。施工班组调用危险化学品前,应当填写《项目危化品领用证》并经项目负责人确认,方可从仓库领取危险化学品。《项目危化品领用证》上应标明调用的危险化学品种类、数量、日期以及领用人、许可人等信息。仓库管理员应当根据《项目危化品领用证》登记、发放危险化学品,并收集保存《项目危化品领用证》。其中涉及调用乙炔、氧气、液化石油气的,应同时取得动火作业证并收集保存。

5、安全技术交底制度。涉及危险化学品使用施工前,项目部根据本项目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分部分项工程实际情况,开展两级危化品安全技术交底。项目技术负责人应对项目部管理人员和班组长进行危化品安全技术交底;班组长应对实际进行涉及危化品施工作业的工人进行危化品安全技术交底,安全员应在旁监督。交底内容应明确各类涉及危化品作业的安全、技术要点、操作规程以及应急处置措施。

6、现场动火监护制度。项目部涉及危化品现场使用动火作业的,项目部应配备专职安全员现场监护,确保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乙炔、氧气气瓶与作业明火保持10米以上安全距离,动火火源远离各类易燃易爆化学品。

7、危化品定期检查制度。针对危险化学品,建立公司每月定期检查、项目部每周隐患排查和专职安全员日常巡查的检查制度,明确检查频率、要点;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问题,按照定整改人员、定整改时间、定整改措施的要求组织整改,并及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