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医疗护理.pptx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医疗护理汇报人:XXX2025-X-X
目录1.急性脑梗死概述
2.急性脑梗死诊断
3.急性脑梗死治疗原则
4.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护理
5.溶栓药物及护理注意事项
6.急性脑梗死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7.急性脑梗死健康教育
8.急性脑梗死护理评价
01急性脑梗死概述
急性脑梗死的定义与分类脑梗死定义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进而引起脑细胞坏死的病理过程。其发病迅速,病情严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梗死患者约200万人,其中约1/3的患者死亡,2/3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分类依据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脑梗死可分为两大类: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和出血性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脑梗死的60%以上,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溃疡引起。出血性脑梗死则是指脑梗死区域发生出血,占所有脑梗死的10%-15%。常见类型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血栓性脑梗死、栓塞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血栓性脑梗死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血栓,阻塞脑血管引起的;栓塞性脑梗死则是由于远端血管阻塞,栓子来源于心脏或主动脉;腔隙性脑梗死是指脑组织缺血导致的微小梗死灶,多发生在基底节区和小脑。
急性脑梗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血管壁的脂质沉积和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壁增厚、弹性降低,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破裂后形成血栓,阻塞脑部血管,引起脑梗死。据统计,动脉硬化引起的脑梗死约占所有脑梗死的60%以上。血流动力学因素血流动力学因素包括高血压、低血压、心脏瓣膜病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脑部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发生脑梗死。例如,高血压可导致血管痉挛,降低脑血流量,增加脑梗死的发病风险。其他病因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些其他病因也可能导致脑梗死,如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免疫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等。这些因素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脑部血管的稳定性,增加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缺损急性脑梗死患者常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其中,偏瘫是最常见的症状,约占所有脑梗死患者的80%以上。患者可能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或完全瘫痪,伴有肌肉紧张或松弛。意识障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的程度可轻可重,严重者可能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意识障碍的发生与脑梗死的部位和范围有关,大脑皮层受损时更容易出现意识障碍。其他症状急性脑梗死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眩晕、复视、吞咽困难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与脑梗死的部位、大小和严重程度有关。例如,脑干梗死可能导致吞咽困难,而小脑梗死可能导致眩晕和步态不稳。
02急性脑梗死诊断
病史采集发病经过详细询问患者发病的具体时间、地点、环境、伴随症状等,有助于判断脑梗死的发病急缓。如患者描述发病时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常提示脑梗死的可能。既往病史询问患者既往有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史,这些疾病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了解患者是否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因素也会增加脑梗死的发病风险。家族史询问患者家族中是否有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家族史对判断患者是否具有遗传倾向有重要意义。家族中有脑梗死病史的患者,其发病风险可能增加,需要加强监测和预防。
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系统检查是评估脑梗死的重要手段,包括意识状态、肢体运动、感觉功能、言语能力、反射等。如患者出现一侧肢体肌力下降、感觉减退,提示可能存在脑梗死导致的偏瘫。血压测量血压测量是体格检查的常规项目,有助于评估患者的血压状况。脑梗死患者常伴有高血压,血压控制不良会增加脑梗死的发病风险。正常成人血压应保持在收缩压90-140mmHg,舒张压60-90mmHg之间。生命体征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体温等,有助于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脑梗死患者可能出现心率不齐、呼吸急促、体温升高等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异常情况,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脑梗死的主要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和MRI。头颅CT可快速诊断脑梗死,通常在发病后24小时内即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MRI则能更清晰地显示脑梗死的部位和范围,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血液学检查血液学检查包括血糖、血脂、血液凝固功能等,有助于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例如,血糖升高、血脂异常等会增加脑梗死的发病风险。脑电图检查脑电图(EEG)检查用于评估患者的脑电活动,有助于发现脑梗死导致的脑功能障碍。对于昏迷或意识障碍的患者,脑电图检查尤为重要,可帮助判断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