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在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规范中的应用.pdf
PDCA循环在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规范中的应用循环在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规范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PDCA循环在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规范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未实施PDCA管理前急诊收治的患者120例
作为观察组,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实施PDCA管理后急诊收治的
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常规转运流程,对照组实施PDCA循环。比
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4.17%低
于对照组的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理方面、心理方)。观察组生理方面、心理方
面、社会方面、环境方面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可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规范,优化急诊管理,以保证急诊转
运安全性。
[关键词]急诊危重症;PDCA循环;安全转运规范
急诊科是医院中人数众多、病情复杂的临床科室,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急诊
就诊患者是急性发病或存在病情变化,多数患者需要进行紧急救治[1]。为了保证
危重症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及专业性,需要在急诊科进行紧急救治后进行院内转运,
并将患者送入病房或ICU进行进一步救治[2]。而院内转运的实施影响患者生命安
全及康复进程,故如何提高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规范执行率成为临床关注重点。
PDCA循环管理是通过科学、规范的实施计划,保证转运安全,以达到促进患者
康复的目的[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PDCA在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中应用效果。
具体信息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未实施PDCA管理前急诊收治
的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26-73岁,平均年龄
(49.67±3.90)岁。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实施PDCA管理后急诊
收治的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27-74岁,平均年
龄(50.48±3.1650.48±3.16)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对比性。
1.2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符合转运指征;患者及家属知晓本研究,签署知
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存在精神疾病或沟通障碍;入组前3个月已参加其
他相关研究。
1.3方法观察组采用常规转运流程,包括评估、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等。对照
组实施PDCA循环,包括(1)组织计划:成立质量改进小组,由护士长负责,确
定存在问题、查找原因、原因分析、确定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并进行效果评价。
(2)收集资料:收集存在问题,寻求组员意见,归纳总结。(3)原因分析:①
人员因素:年轻护士多,缺乏经验;风险意识薄弱;专科知识缺乏;主动学习意
识较弱,动手能力不足等。②管理制度因素:危重症患者抢救制度及流程不完善;
培训不到位;抢救时急救仪器设备摆放位置不明确;督查力度不够。③患者因素:
病情变化快,家属情绪紧张影响抢救。④环境因素:等候电梯时间过长;转运时
间、路程较长。(4)实施计划:①评估:医生、护士共同评估患者,做好准备。
②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疾病的判断力、应急处置能力,定期培训、考核、
应急演练,提高护士急救护理、应对突发状况水平,保证病人安全。③标准化转
运流程:稳定病情→评估转运的可能性→告知家属→告知接收部门→做好转运准
备→安排转运人员→再次通知接收部门和专用电梯→转运中严密监护→与接收部
规范交接→完善记录。4.加强沟通:转运前联系接收部门,确保对方知悉患者病
情并做好准备,同时告知相关风险并知情同意。⑤心理护理:根据情况,给予心
理护理。(5)过程检查:①由质量改进小组定期督查,发现异常,及时纠正。
②规范填写转运核查表,护士长定期进行检查,并纳入评估中。③定期召开小
组会议,发现新问题,制定整改措施。(6)处理阶段:结合整改措施,完善流
程。
1.4观察指标(1)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管道滑脱、坠床、交接不清的发生率。
(2)生活质量评价:采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包括26个条目,评价患者3个月的
生活质量,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个方面,采用百分制,分值越高,
生活质量越高。
1.4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
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