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明 赓续民族血脉 小学高年级征文 邕城巷尾的文明印.docx
邕城巷尾的文明印记
蓝靛染布青又青,壮锦织就七彩云......每周三的社团课,邕剧老师总会哼着这样的调子,用绣着壮锦花纹的折扇轻点黑板。我摸着课桌上三街两巷的研学手册,指尖划过骑楼砖墙上的浮雕,仿佛触碰到了南宁城藏在巷尾的文明密码。
那是个飘着细雨的周末,妈妈带我走进中山路骑楼。青灰色的骑楼柱廊像一列撑开的油纸伞,挡住了斜斜的雨丝。这些骑楼建于民国时期,楼上住人、楼下经商,连廊设计让行人晴雨不愁。妈妈指着二楼雕花的木窗,窗棂上的蝙蝠纹和铜钱纹还清晰可见,这是老南宁纳福聚财的讲究。忽然想起读本里说的建筑是凝固的文明,眼前的骑楼不正是这句话的注脚吗?
转角处的非遗体验馆里,壮锦传承人韦奶奶正在穿针引线。她的绷架上,一只彩凤正展开金绿相间的尾羽,丝线在阳光里泛着珍珠般的光泽。壮锦要先染纱再织布,光这凤凰牡丹的纹样就传了五代人。韦奶奶拉着我的手触摸锦面,经纬交错的纹路像流淌的邕江水,现在我们把壮锦做成背包、围巾,年轻人可喜欢了。我忽然想起学校文创展上的壮锦书签,原来传统技艺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穿在身上、用在手里的活文化。
午后的三街两巷历史陈列馆,玻璃展柜里的老照片让我停住了脚步。1958年的南宁百货大楼前,穿着对襟衫的店员正给顾客包装油纸包的绿豆糕;1980年代的邕江码头上,装满坭兴陶的货船正要顺流而下。这些老物件见证了南宁的变迁。讲解员姐姐说,但不变的是邕城人对生活的讲究,对手艺的敬畏。我想起读本里提到的工匠精神,这不就是韦奶奶穿针时的专注,骑楼工匠雕刻窗棂时的耐心吗?
最难忘的是在邕剧院看《刘三姐》选段。当演员们踩着云步唱到唱山歌嘞——这边唱来那边和时,戏台上的绣球腾空飞起,在追光灯下绽开十二瓣红绸。后排的老爷爷跟着哼唱,手中的折扇划出优美的弧线。散场时,我看见小演员们在后台练习甩袖,水袖拂过化妆镜,映出他们额角的汗珠和眼中的光。原来,文明的传承就在这一代又一代的传唱中,在一次又一次的跌倒与站起里。
暮色中的邕江泛着金波,妈妈指着对岸的龙象塔:那是明代修建的镇城之宝,几百年来看着邕江潮起潮落。江风带来淡淡的艾草香,让我想起端午节在民生广场看的龙舟赛——船头的壮锦彩旗猎猎作响,桨手们喊着古老的号子,浪花里倒映着骑楼的灯火。
回家的路上,我摸着口袋里的壮锦书签,上面的彩凤正昂首展翅。原来,南宁的文明密码藏在骑楼的雕花里,在壮锦的经纬中,在邕剧的唱腔里,更在每个像韦奶奶、小演员那样用心守护传统的人身上。正如读本里说的:文化使命不是空话,是接过先辈的接力棒,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路灯次第亮起,照亮了骑楼墙上传承文明开创未来的标语。我知道,属于我们的文明长歌,才刚刚开始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