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ppt
*第87页,共1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55页,共1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Gerstmann-Straussler-Scheinker(GSS)综合征是朊蛋白引起的家族性神经变性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变为小脑、大脑和基底节海绵状变性,显著的淀粉样斑块沉积,合并脊髓小脑束和皮质脊髓束变性。发病年龄19~66岁,平均40岁,发病及进展缓慢。病初主要表现小脑性共济失调,最终合并痴呆、缓慢进展的痉挛性截瘫,脑干受累出现橄榄脑桥小脑变性症状。病程持续2~10年。EEG为弥散性慢波,无周期性改变。无特效治疗。第56页,共1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57页,共1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atalfamilialinsomnia,FFI)是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至1998年为止仅发现9个家系23例FFI病人。本病由Lugaresi(1986)首先报告。病变特点是丘脑变性。发病年龄18~61岁,病程7~36个月。睡眠障碍是本病突出的早期症状,病人总睡眠时间不断地显著减少,严重者一昼夜睡眠不超过1小时,催眠药无效。本病早期征象也包括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出现锥体束征、小脑体征、痴呆和肌阵挛等。同一家族某些病人可出现CJD临床表现,EEG可见弥散性慢波,周期性异常波罕见。FFI临床表现多变,基因型检查有助于诊断。本病无特效治疗。第58页,共1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三节艾滋病的神经系统病变第59页,共1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病原体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是有包膜的RNA病毒,含RNA依赖的DNA聚合酶(逆转录酶)。有两种亚型,HIV-1能引起免疫缺陷和AIDS,呈世界性分布;HIV-2仅在非洲西部和欧洲的非洲移民及性伴中发生,很少引起免疫缺陷和AIDS。本病高危人群包括同性恋、杂乱性交及异性性接触、药瘾、血友病、多次输血和HIV感染者的婴儿病毒与细胞表面CD4受体结合,破坏CD4+淋巴细胞,引起机体严重细胞免疫缺陷,病毒藉胞饮或融合作用进入细胞内,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发生溶解坏死,使辅助性T细胞(Th)减少和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导致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机会性感染,淋巴瘤发病率明显增加,肺孢子虫Carinii导致Kaposi肉瘤。HIV不仅是引起免疫缺陷的嗜淋巴细胞病毒,也是危险的嗜神经病毒,尸检发现90%的艾滋病患者可见神经系统病变。病毒通常不直接损害神经组织,可通过持续性胞内感染和免疫介导的间接损伤、受染的单个核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兴奋毒性氨基酸、胞内钙超载、自由基、脂质炎性介质(花生四烯酸和血小板活化因子)、HIV基因产物如膜糖蛋白GP120的间接细胞毒性等引起组织炎症损害。促使HIV感染后疾病发作因素包括HIV生物学变异、强毒力病毒株、宿主免疫机制与伴随感染相互作用,伴随感染包括巨细胞病毒、人类单纯疱疹病毒、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1型(HTLV-1)等。病因及发病机制第60页,共1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61页,共1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艾滋病神经综合征可为首发症状出现,临床根据起病快慢、病程长短、病毒侵及神经系统部位、伴其他病原体感染等,分为以下三类。1.HIV原发性神经系统感染HIV急性原发性神经系统感染:初期无症状或首发症状是神经系统表现,包括:①急性可逆性脑病:表现意识模糊、记忆力减退和情感障碍;②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头痛、颈强、畏光和四肢关节疼痛,偶见皮肤斑丘疹,可见脑膜刺激征;③单发脑神经炎(如Bell麻痹)、急性上升性或横贯性脊髓炎、炎症性神经病(Guillain-Barré综合征)(2)HIV慢性原发性神经系统感染包括:①AIDS痴呆综合征:是皮质下痴呆,隐袭进展,见于约20%的AIDS患者;早期出现淡漠、回避社交、性欲降低、思维减慢、注意力不集中和健忘等,可见抑郁或躁狂、运动迟缓、下肢无力、共济失调和帕金森综合征等,晚期出现严重痴呆、无动性缄默、运动不能、截瘫和尿失禁等;CT或MRI可见皮质萎缩、脑室扩张和白质改变等;②复发性或慢性脑膜炎:表现慢性头痛、脑膜刺激征,可伴三叉、面和听神经损害,CSF呈慢性炎性反应,HIV培养阳性;③慢性进展性脊髓病:胸髓后索、侧索病变明显,可见脊髓白质空泡样变性(空泡样脊髓病),表现进行性痉挛性截瘫,伴深感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和痴呆,多在数周至数月完全依赖轮椅,少数在数年内呈无痛性进展;颇似亚急性联合变性,原位杂交或HIV分离培养可证实;④周围神经病:可表现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多数性单神经病、慢性炎症性脱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