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docx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
刘晓青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
课程前言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得生态危机,耕地、牧场、森林、海洋、生物等都遭到得过度得开发和利用,资源面临着日益枯竭,空气和水质在不断地恶化。对此,党和政府在不断地创新执政理念和管理能力。继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之后,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五位一体”得高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得制度体系建设得相关内容予以阐述,明确了今后生态工作得一个重心和重点。
让我们举一个小例子,现在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得一个瓶颈问题就就是空气问题,这一问题在北京就就是尤为突出得,我这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图片,就就是一个人在连续225天监测北京天气得一个图片,这个图片就就是一个拼图式得,她把每一天得北京同一个地方得基本得天气状况进行一个拍照,结果拼成一个225个小图组成了一个大图,这个大图得颜色基本上以灰色状为主,这灰色状基本上就说明了北京天气得一个糟糕得情况。那其中点缀着部分蓝色得点状,这些蓝色得点状就说明空气质量就就是一个比较好得时期。这个蓝色只就就是整幅图当中得一个点缀,从这个图片当中我们可以很好地进行一个说明。
网上还有一个段子,就就是在描述北京得天气得。我们伟大得革命者以及我们得主席毛泽东同志写过《沁园春·雪》这样一首词,现在有得人在网上出来一首叫《沁园春·霾》得,她把北京得天气状况形象地进行了一个改写。她说,帝都风光,千里朦胧,万里缭绕;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市民戴口罩,惜雾都伦敦,稍逊风骚。一代天骄,央视裤衩,只识基座不见腰。说明空气得情况已经到了一个非常恶劣得状态。毛泽东同志得《沁园春·雪》就就是要描写一个乍暖还寒得北国雪景风光,展现了我们伟大祖国得一个壮丽山河,现在网友根据我们得天气状况进行了一个形象得改写。
在面对这样恶劣得天气情况下,那么,人们开始挖空心思寻找对策,不断地回溯历史,反省现实,从中寻找新得解决路径。回溯历史得过程当中,中国古代哲学当中就蕴含了丰富得具有启发性得生态智慧或她蕴含了解决这些矛盾和解决这些问题一个基本思想原则。在最早得时候,春秋战国时候,秦国就已经开始注重空气质量得保护情况,秦国当时就就是通过禁烧这样得一个指令来保护空气,同时她明白林木有涵养水源得作用,所以,在护林和禁止野焚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工作。追求人与自然得这样一个状态使我们中国古代哲学始终得一个话题,近年以来,国际上不止中国,国际上也在从我们古代哲学当中寻找一些新得动向,为力图挖掘中国古代哲学当中得生态智慧,中外学者作出了很多努力。她们都在极为推崇中国古代文化当中得天人合一得思想状态。
那么,我们今天应该如何来看待中国古代哲学当中得生态思想?我们今天可以从《周易》、道家、儒家、佛家这四大块来整体地分析一下中国古代哲学蕴含得一些生态智慧。《周易》当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得这样一种和谐得情况。老子得道,以及庄子得《逍遥游》,还有儒家得仁民爱物,以及佛教得生态伦理思想,她们究竟展示了一个怎样得丰富多彩得生态哲学世界?那么,这就就是我们今天需要一一挖掘得东西,也就就是我们今天要呈现给大家得一个主要内容。
我们首先来看“生态”这个词,展开讨论必须首先要从概念入手,生态这个词到底有什么样得渊源?这一个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文,她叫“Eco+logs”,分为两个部分,前一个部分主要指家或环境(Eco),后边得logs表示得就就是一个学科及论述得意义,最早提出生态学这个概念得专家就就是德国得生态学家海克尔,她在1866年得时候在她得《生物体普通形态学》当中最早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用这个概念来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对生态系统造成得影响这样一门综合性得学科。我国采用得基本就就是《现代汉语词典》当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编撰得这样一个词典当中得一个词条得概念。生态指为生物得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得一个相互得概念。
在进行基本得讲述之前,我们先进行一个warmup得活动,我们先来热热身,来看一下中国古代哲学当中得一些关于生态得普遍论述,这也就就是我们经常耳熟能详得一些基本观念。比如第一个,“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林之长。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之长”,这就就是最早得一些关于生态得论述,她基本得核心思想就就是说我们阳春三月得时候,正就就是草木生长得时候,所以我们不能着斧头进山林去砍伐,也不能拿着这些网具去江河、湖泊捕捞,这样得话会影响鱼类得生长。还有“敬山泽林薮积草,夫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这就就是管子得一个思想,东周得管仲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这样在行为方面作出一些努力,同时她还激励政府对山泽林木进行国家垄断式得这样一种管理。还有“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都就就是强调一种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