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机械工程图学》.pptx
3.4直线、平面、立体的相交
3.4.1立体的投影
3.4.1.1平面立体的投影
1棱柱例:正六棱柱,其直观图和三面投影如下
(1)投影分析顶、底面是水平面,H投影反映实形,V、W投影各积聚;前后侧面是正平面,V投影反映实形,H、W积聚;左右侧面都是铅垂面。各棱线是:铅垂的棱线有六条,侧垂的棱线有四条,水平的棱线有八条。分析各棱线的投影特性。
(2)表面取点已知点M的V投影、点N的W投影,求两点的其它投影。图中示出了作图过程。显然,求作各点未知投影的过程利用了立体表面的积聚性投影。
2棱锥例正三棱锥,其直观图和三面投影如下
(1)投影分析其底面ΔABC是水平面,侧面ΔSAC是侧垂面(∵AC是侧垂线),另两个侧面ΔSAB、ΔSBC是一般位置平面。各棱线是:SB是侧平线,SA、SC是一般位置直线,AB、BC是水平线,AC是侧垂线。
(2)表面取点已知三棱锥表面上点M、N的V投影,求其它投影。图中示出了作图过程。由于点M所在平面无积聚性,所以求作过程用了“两点法”或“一点一方向法”通过在表面上作直线来确定其未知投影。
3.4.1.2曲面立体的投影
1圆柱(1)形成一矩形平面绕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形成圆柱体。平行于转轴的边,其轨迹形成圆柱面,该边称为母线,它的任意位置称为素线。
(2)投影分析该圆柱H投影积聚为圆。V、W投影为矩形,其上下边是顶、底圆面的积聚投影。素线AA、BB为前后半圆柱面的分界线,称为转向轮廓线,V投影为aa、bb,W投影与回转轴重影不画出;素线CC、DD是左右投影的转向轮廓线,W投影为cc、dd,V投影与回转轴重影亦不画出。
(3)表面取点已知圆柱面上的点M、N的V投影m′、n′,则利用H投影的积聚性求出其它投影,注意可见性的判别。作图过程如图中所示。
2圆锥(1)形成一三角形平面绕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形成。相交于转轴的边,其轨迹形成圆锥面,该边称为母线,它的任意位置称为素线。圆锥面上可作经过锥顶的直线和垂直于轴的不同直径的圆。
(2)投影分析圆锥轴线⊥H,其底面H投影为圆,圆锥面与底面重影。V、W为三角形,素线SA、SB是前后半圆锥面的转向轮廓线,V投影为sa、sb。H投影在sa、sb,W投影在sa、sb的位置(不画出);素线SC、SD是左右转向轮廓线,W投影sc、sd。H投影在sc、sd,V投影在sc、sd的位置(不画出)。
(3)表面取点已知圆锥面上点M的V投影,利用过锥顶的直线(辅助素线法)或利用垂直于轴的圆周(辅助圆法)来求出其它投影,作图过程如下图。
3圆球形成由一圆面的直径为轴线回转形成,如图所示。
(2)投影分析圆球的投影分别是球面上三条不同方向的转向轮廓线(等于球直径的圆)的投影,分析如图所示。
(3)表面取点已知球面上点M、N的H投影m、n,利用球面上过已知点且平行于投影面的圆周求出其它投影。作图过程如图所示。应注意球面上可作出任意方向的圆但不能作直线。
4圆环(1)形成由一圆面绕与其共面但不通过该圆圆心的轴线回转而形成,如图所示。
(2)投影分析H投影画出内、外环面上转向轮廓线(两个实线圆)和母线圆的回转轨迹(点画线圆);V投影画出内、外环面在V方向投影的转向轮廓线(虚与实的半圆)和内、外环面分界圆的投影(上下二直线)。
(3)表面取点环面上取点应采用垂直于轴线的辅助圆,作图过程如图所示。
圆弧回转体的投影及表面取点如图为局部的圆环面(亦称为圆弧回转体),其投影和表面取点如下图所示。
3.4.2直线与立体相交直线与立体表面相交,其交点是直线与立体表面的共有点。求交点的方法一般可利用投影的积聚性、辅助平面法、辅投影法等。(该内容可视教学时间和需要情况取舍)现举例如下:
例1求直线与圆柱面的交点如图(a)所示,直线AB是一般位置,而圆柱面垂直于H面。利用圆柱的积聚性,直线的H投影ab与圆柱的H投影圆交点m、n即是直线AB与圆柱交点的H投影,再求出V投影。由于点M在前半圆柱面上,其V投影m′可见,而N点在后半圆柱面上,其V投影n′不可见,如图(b)所示。
例2求直线与圆锥面的交点如图(a)所示,直线AB一般位置,圆锥轴线垂直于H。现包含直线AB和锥顶S作辅助截平面:过S任作两直线SⅠ、SⅡ,与AB交于Ⅰ、Ⅱ,则SⅠⅡ即是辅助截平面。该截平面与圆锥的交线为SⅢ、SⅣ,它们的水平投影s3、s4分别与ab交于k1、k2即为交点的H投影。再作出V投影并判别可见性完成作图,如图(b)、(c)所示。
例3求直线与圆球面的交点如图(b)所示,包含直线AB作铅垂面P,截球得到圆。P面上直线AB与该圆的交点即是直线与球的交点。作一次辅投影,使AB成为投影面平行线,P面截球得到的圆反映真形从而得到交点的一次辅投影k1(两解)。返回作其它投影,判别可见性完成作图。如图(a)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