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5届四川省名优校联盟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与解析).pdf

发布:2025-05-08约3.5万字共3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机密★启用前

决胜新高考·四川名优校联盟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

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校名称、考试号等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

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

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江是一个横跨万里江山、纵贯千年文脉的文化共同体,它缔造了无数的江山胜景和人文古迹,历经

千年传承而生机勃勃。作为“母亲河”的原型,长江不仅以雄浑壮阔、海纳百川的气势造就了两岸璀璨的

自然江景,以灌溉之利、舟楫之便滋养了大半个中国,而且以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象塑造了诗意

长江和长江审美文化。一方面,流动的江水景观“为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更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比喻”,很

容易“被挪用为民族活力的象征”,使国家的历史“流动”、民族的命运与中华美学精神融为一体,“象征

性地提高了所描绘河流的国家价值”。另一方面,作为人文景观,长江是以审美的方式存在于中华民族的

历史记忆与情感经验之中的。几千年来,滔滔江水、孤帆远影、江天一色,长江的雄伟与壮丽激发了无数

文人士子的灵感,造就了诡谲奇幻的艺术想象力、天人合一的审美趣味和托物言志的比兴方式。无论是在

诗词曲赋、书画乐舞中,还是在民俗仪式、园林景观、影视画面中,长江都以横亘千古、生生不息、气象

万千的审美意象,彰显了艺术家对存在之命运的沉思,让长江文化闪烁着诗意的光辉。

诗意长江的孕育发展是自然长江不断被诗化、美化为人文长江的过程。长江的地形地貌、水系特征及

其自然风景,与文人的审美趣味及其诗意想象是相契合的。长江古称“江”“大江”,不仅因为江面宽

阔,江河浩渺,而且因为滚滚江水浩浩荡荡、气势雄伟、生生不息、气象万千。长江的自然风景激发了艺

术家的诗情画意和千古忧思,使长江成为艺术家的审美对象和精神寄托。崇尚隐逸、超脱的文人士子们,

借长江来感叹人生、冥思宇宙,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一种“诗性的智慧”,“只凭一种完全肉体方

面的想象力”来创造可能、未知的世界,并信以为真。这种感知和创造世界的方式是肉身化、比拟式的,

它“把整个自然界看作一个巨大的躯体,能感到情欲和恩爱”。这种方式不可避免地产生自然的人化和人

的自然化,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让世界成为孕育生命、吟咏性情、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

(摘自周计武《论长江审美文化的诗意之境》,有删改)

材料二:

在西方文化体系中,观看风景或创作景观文本的人是主体,而自然风景则是客体。后者是前者目光捕

捉的对象。中国古典画家和诗人从不会将风景仅仅看成“身外之物”的客体,而是利用审美感兴将自己

“沉浸”到目力所及的风景世界里,进而将这一世界“化”到自己的内心,形成所谓艺术“心印”。长江

“奔流之美”的意义就此被形塑,其中包含着中国人独特的时空体验、历史感和宇宙观。

首先,从时空维度来看,“大江奔流”的自然景观象征着空间转换和时间的流逝。特别是在长江上游

(比如三峡地区),高速奔流的江水、怪石嶙峋的江岸给人以尖锐而猛烈的视觉刺激。“大江奔流”的审

美意象首先建构的是一种充满能动性的生命意识——个体生命在时间中流动,在空间中位移。比如,在李

白《早发白帝城》一诗中,一个具有蓬勃生命力的主体穿梭在白帝城、江陵、江水、江岸以及声声猿鸣之

中,长江作为一种审美媒介把个人与快速流转的空间、时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而表达出一种蓬勃的生

命能量。而一路奔流到远方的长江,在杜甫眼中却是“天高云去尽,江迥月来迟”,对应主体自身的则是

一种生命意义的感慨——“衰谢多扶病,招邀屡有期”。从这个意义上说,“奔流之美”建构了华夏文明

强健的生命观。

其次,从历史维度来看,长江流域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更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奔流

的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