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袋目哺乳动物》课件 .ppt
有袋目哺乳动物
什么是有袋类动物基本定义哺乳动物亚纲胎儿早产后继续发育育儿特征母体腹部有育儿袋
有袋目的分类地位1真兽亚纲胎盘哺乳动物2有袋亚纲有袋哺乳动物3原兽亚纲
有袋动物的命名由来词源源自拉丁语marsupium含义意为小袋子或口袋育儿袋
有袋动物的外部形态体型差异从老鼠大小到人类体型形态多样适应不同环境四肢特点前肢通常较短后肢大多强壮有力尾部功能平衡作用部分种类可用于抓握
有袋动物的内部特征牙齿结构多数具备四颗犬齿消化系统适应多样饮食习惯生殖系统双输卵管和子宫
有袋动物的主要分布澳大利亚区域最大分布区约200种1南美洲负鼠科为主约90种2北美洲仅有弗吉尼亚负鼠1种3
有袋动物的演化起源1侏罗纪约1.6亿年前早期哺乳动物分化2白垩纪约1亿年前开始扩散3始新世约5000万年前遍布各大陆
有袋目的分支演化古大陆分布曾广布各大陆大陆漂移南极通道形成澳洲隔离形成独特演化中心
人类发现与早期记载1原住民知识岩画与口述历史2欧洲初见1606年西班牙探险队3系统记录库克船长1770年考察
有袋目的主要科类袋鼠科最为人熟知的科树袋熊科专食桉树叶袋熊科强壮挖掘者负鼠科美洲代表
袋鼠科简介60+物种数量从小型鼠袋鼠到大型红袋鼠80%澳洲分布遍布澳大利亚大陆70kg最大种体重红袋鼠成年雄性
袋鼠代表物种红袋鼠世界最大有袋动物灰袋鼠澳东部常见种沙袋鼠体型较小的袋鼠科
袋鼠的生活习性活动区域开阔草原与灌木丛群居生活组成20-100只的群体移动方式后肢强力跳跃
袋鼠的繁殖与育儿受孕怀孕妊娠期约33天1早产降生胎儿仅1.5厘米大2袋内发育8-9个月不离开育儿袋3离袋成长逐渐独立觅食4
树袋熊(考拉)科简介
树袋熊的食性桉树叶其他植物土壤矿物质
树袋熊的育儿过程1出生体长不足2厘米2袋内期约6个月不出袋3背驮期6-12月龄背在母亲背上4独立期1岁后开始独立生活
袋熊科简介特点强壮体型挖掘能力强草食性生活独居性地下洞穴夜行性
袋熊的生态角色土壤工程师挖掘复杂洞穴系统夜行活动日落后觅食活动独特粪便世界唯一立方体粪便
负鼠科简介分布范围主要在美洲大陆北美仅一种外形特点尾部细长可抓握体型中等偏小生存策略杂食性极强适应力
负鼠的存活策略伪死反应遇威胁倒地装死夜行活动减少与天敌遭遇杂食性适应各种食物来源快速繁殖大量幼崽确保存活
袋鼯科与飞行适应滑翔膜前后肢之间的皮肤扩展夜视能力大眼睛适应夜间活动尾部平衡长尾辅助滑翔方向控制
小型有袋动物种类
有袋目中的杂食动物
有袋目中的食虫动物食蚁类条纹食蚁袋狸为代表食虫猎手袋狸和袋鼬生态价值控制昆虫种群数量
有袋动物的特殊感官视觉多为夜行视力听觉敏锐捕捉环境声音嗅觉超强辨别气味能力
有袋动物的社会行为独居型树袋熊袋熊1家庭型负鼠针鼹2群居型袋鼠沙袋鼠3
有袋动物的活动时间夜行性日行性晨昏活动
育儿袋结构详解向上开口树栖物种防止攀爬中幼崽掉落向下开口地栖物种避免土壤进入内部结构温度调节乳头布局
幼仔的发育阶段早产出生体型极小如豆粒袋内固定附着乳头持续吸乳探出育儿袋开始观察外界环境完全离袋依然回袋喂奶
有袋动物的繁殖策略繁殖周期季节性或全年繁殖胚胎滞育可暂停胚胎发育多次繁殖不同发育阶段幼崽共存
有袋动物与生态系统种子传播果实食用者帮助植物繁殖生物控制控制昆虫与小型动物数量养分循环排泄物肥沃土壤
澳大利亚的有袋动物多样性330+物种总数占全球有袋目70%以上200+特有种仅存在于澳大利亚区域50+受威胁种面临灭绝风险物种
美洲的有袋目动物分布北美洲仅有弗吉尼亚负鼠一种南美洲南部智利鼠负鼠等古老种类中南美热带多种负鼠类繁盛
特殊有袋目动物:袋狼1原始分布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2大陆灭绝约3000年前消失于澳大利亚本土3塔岛残存塔斯马尼亚岛成为最后栖息地4完全灭绝1936年9月7日最后一只死亡
特殊有袋目动物:袋熊三兄弟北方袋熊昆士兰北部濒临灭绝毛鼻袋熊新南威尔士体型略小南方袋熊塔斯马尼亚最常见种
特殊效率的袋鼠跳跃9m最长跳跃红袋鼠单次跳跃距离70km/h最高速度短距离冲刺速度25%能量回收腱回弹储能效率
袋类动物与原住民文化
有袋动物的保护现状无危近危易危濒危极危
主要保护区与保护项目国家公园严格保护核心栖息地基因保护库储存濒危物种遗传材料繁育计划人工干预促进种群恢复国际合作跨国保护网络建设
有袋目动物的濒危物种树袋熊栖息地严重减少北方针鼹仅存1000只左右袋狸外来掠食者威胁长鼻袋鼠栖息地碎片化
人类活动对有袋动物的影响栖息地丧失城市扩张与森林砍伐外来物种猫狐等掠食者引入道路交通车辆撞击伤亡气候变化干旱与火灾频率提高
科研中的有袋动物遗传研究进化基因组学物种形成机制行为观察社会组织结构繁殖战略保护生物学种群动态栖息地需求
有袋目动物的经济价值
有袋类动物相关趣味知识立方体粪便袋熊产生世界唯一方形粪便三胎共育袋鼠可同时哺育三个不同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