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财政政策视角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pdf

发布:2025-05-09约5.93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财政政策视角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作者:陆初卿

[摘要]当前中国的国情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

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实现经

济和人的全面发展。财政政策作为调节社会分配关系、促进公正与公

平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工具,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应该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调整财政改革的政策取

向。

[关键词]财政政策;和谐社会;构建;政策取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十一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并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要求,就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

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出了具体部署。这是党中央在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基于对国情、民情的深刻洞察而作出的重大部署。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

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财政政策作为调节社会分配关

系、促进公正与公平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工具,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财政资源配置不合理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

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

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

更加殷实”[1].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

设的决定》,首次完整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

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协调、不和谐的问题。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党领导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

发展,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社会发展中的不协调、不和谐问题仍然存在,

当前影响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最突出的:

1、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GDP总量增

长了10倍,平均发展速度为9.4%,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

一。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的分布极不平

衡。比如,社会保险只在城市实行,卫生医疗主要集中在城镇,广大

乡村则缺医少药;教育资源多集中在一些大中城市,受教育不平等问

题越来越大;网络通讯布局有限,偏远山村甚至没有电话和电视;社

会应急保障能力很弱,像传染病的扩散、洪灾的侵扰、矿难的发生、

食品医药事故等等,都能反映出社会保障协调能力差,公共资源分布

不均衡的问题。社会发展的滞后,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2、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很大,分配不公矛盾

凸显

从城乡收入来看,上个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

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1∶1.8,90年代就扩大到1∶2.5,而到了2003

年,城乡差距已经扩大到1∶3.2,超过了3倍。如果将城乡居民收入

的计算方式、税赋负担、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城乡

差距就远不是3倍,而可能会有6倍以上[2].从地区差距来看,尽管

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但

是东中西部的相对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国家统计局课题组的研究表

明,1980年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分别相当于中部的192%和西

部的213%,80年代期间差距有所缩小,但进入90年代后差距再次

拉大,至2002年,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于中部的232%

和西部的247%.

3、“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最大障

自1978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

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适应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不容忽视的是,

近年来城乡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设

施脆弱,生产水平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全社会对农业的关注不

断升温,“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呼声不绝于耳。农

民负担问题、农民失地问题,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连续几年成为

“两会”代表反映最集中的热点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面临的这一系列不和谐的问题,并不是偶然

的,而是有客观原因的,是长期以来诸多矛盾累积的结果。这既与我

国处在现代化的特定阶段和新旧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