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校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育的探索与研究.docx

发布:2025-05-09约6.44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校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辛凤卿梦霞赵斌

[摘要]实践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关系到学生能否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在融入实践教育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以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围绕为国家能源电力行业培养政治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青年人才的核心任务,剖析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育过程的问题,从教学体系、内容体系、管理机制三方面提出对应的改革建议及措施,以期达到课程思政与实践教育之间教育方法及模式相统一、教育功能相促进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实践教育;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融入途径

[基金项目]2022年度长沙理工大学教研教改项目“课程思政融入独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创新教育的策略研究”(XJG22-087);2022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重点项目“‘双碳背景下能源动力类专业‘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22WL030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26-0104-04[收稿日期]2022-12-2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教育的高度重视。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推动新时代高校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而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全过程育人的根本所在[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而要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十四五”时期将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攻坚期,能源动力行业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成为转型发展的“主旋律”[4],这不仅需要大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教育是巩固理论知识、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大学生的实践过程是发现、探索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高校学生探索人生方向、赋予人生意义的过程。但当前部分学生在实践能力提高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上与时代要求和社会要求存在一定偏差,缺少理想信念、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5],这需要将课程思政巧妙融入实践教育以修正偏差,引导和延伸实践教育的方向和目标,从而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国家能源电力行业培养政治素质高、发展潜力大、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一、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育的意义

(一)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育有助于实现两者优势互补

课程思政与实践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能够在集二者合力的作用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共赢,不仅能够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勇敢坚毅的品格。而这些精神、品格和能力又可以内化为实践教育的内驱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实践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实现更好的实践教育成效。

(二)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育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育,可引领学生把自身实践的价值定位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上,而非停留在个人利益、金钱价值和眼前收益上,从而为学生提供无可替代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助于克服其在实践道路上的困难与障碍;同时,当学生通过实践教育的引导,创新潜能被激发,将会增强其成就事业的意识、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意识,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和行业精英。

二、当前课程思政与实践教育融合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与实践教育联系不紧密

当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中,教师多关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设计中相对欠缺民族精神、工匠精神、责任意识和职业素养等文化素养的培养。为此,根据新时代对能源电力行业人才的新需求,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于2021年修改了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各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均加入了课程思政要求,在此大背景下,如何使学生对新修订的课程思政要求入脑入心、见行见效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程改革难题。

(二)课程思政融入过于刻意,学生缺乏兴趣

当前很多教师已经注意到实践教育中思政元素的缺失问题,但由于其重视程度不够且缺乏思想政治相关知识,导致课程思政在融入实践教育的过程中过于刻意,甚至存在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割裂的状态,学生仅仅能学到专业实践中的“点”,对于本专业领域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先进设备、最新科研成果、先进人物事迹等由“点”到“面”的知识扩充基本趋于“零”,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课程思政如何巧妙融入实践教育,是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难题。

(三)实践教育评价考查体系未考虑思政元素

将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育,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教学评价必须精细化[6]。目前在课程思政的供给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