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年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岗笔试题带答案.docx

发布:2025-05-10约9.82千字共2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4年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岗笔试题带答案

1.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桑代克

B.华生

C.布鲁纳

D.加涅

答案:A。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他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布鲁纳强调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加涅对学习进行了分类等贡献,但不是教育心理学创始人。

2.学生学习“功=力×距离”,这种学习属于()

A.辨别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规则或原理学习

答案:D。规则或原理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功=力×距离”体现了功、力和距离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所以属于规则或原理学习。辨别学习是区分事物的异同;符号学习是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概念学习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自我认识和反思的能力是()

A.教学设计能力

B.教学组织能力

C.教学决策能力

D.教学监控能力

答案:D。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是规划教学的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是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学决策能力是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做出决策的能力。

4.以下哪种学习动机属于内部动机()

A.“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B.“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读书是一种乐趣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答案:C。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读书是一种乐趣”体现了个体从读书本身获得乐趣,是由内部需要引发的,属于内部动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是将读书与外在的地位、财富等联系起来,属于外部动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种社会责任感驱动的动机,属于外部动机。

5.一个学生过分害怕猫,我们可以让他先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让他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用手触摸猫,逐步消除对猫的惧怕反应。这种方法在心理治疗中称为()

A.松弛训练

B.肯定性训练

C.系统脱敏法

D.合理情绪疗法

答案:C。系统脱敏法是指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题干中逐步让学生接触猫以消除对猫的惧怕反应,符合系统脱敏法的操作。松弛训练是放松身体肌肉等;肯定性训练主要是增强自信心等;合理情绪疗法强调改变不合理信念。

6.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

A.课堂凝聚力

B.课堂管理

C.课堂控制

D.课堂气氛

答案:B。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凝聚力是指课堂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课堂控制是对课堂行为的监督和调节;课堂气氛是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7.提出“范例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

A.瓦·根舍因

B.布鲁纳

C.巴班斯基

D.赞科夫

答案:A。瓦·根舍因提出了范例教学理论,主张选取经典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布鲁纳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赞科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

8.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A.1856年

B.1860年

C.1862年

D.1866年

答案:C。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这是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开始。

9.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要规定所需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二是要规定所要培养出的人的()

A.质量规格

B.社会价值

C.发展方向

D.发展速度

答案:B。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教育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知识、审美、体质等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二是对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

10.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A.教师

B.学生

C.班级

D.课程

答案:D。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它规定了教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教育的对象;班级是教学的组织形式。

1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