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专题教学课件》.ppt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专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新时代背景下迎来了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本专题将系统探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创新的理论基础、实践路径与典型案例,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鉴。本课程立足时代发展需求,聚焦学生实际,致力于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打造更具活力、更有温度的思政教育新模式。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推动思政课质量整体提升。
课件导入专题背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时代需求。专题意义通过系统梳理思政课创新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为高校教师提供教学参考,推动思政课质量整体提升,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特殊性与挑战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趋激烈,互联网信息环境给青年学生价值观带来新的挑战,思政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概述1初创期(1949-1977)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理论课开始在高校建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为主,奠定了思政课的基础框架。2恢复重建期(1978-1998)改革开放后,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逐步完善,两课教育体系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传统初步确立。3改革发展期(1999-2016)05方案构建了较为系统的思政课体系,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4新时代创新期(2017至今)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后,思政课建设进入新时代,创新发展成为核心任务,全面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思政课的基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铸魂育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立德树人坚持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理论武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通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不仅传授知识,更要塑造品格,培养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新时代背景下的新要求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18讲话重要论述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办好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教育部实施方案教育部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从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师队伍、教学改革等方面提出具体实施措施。
当前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主要挑战教学模式单一传统讲授法为主,互动性不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学方法创新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依然存在。学生兴趣不高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存在枯燥说教印象,参与度不高,获得感不强,思政课实效性有待提升。师资队伍建设不足教师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高。信息化水平有限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融合不够深入,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相对滞后,智慧课堂建设需要加强。
高校思想政治课创新的内在需求社会环境变化驱动全球化、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意识形态领域竞争日益激烈,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对思政课创新提出了迫切需求。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呈现碎片化、即时化特点,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多元,思政课需要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和接受习惯。新一代学生特点变化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成长于中国快速发展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思想活跃、个性彰显、自主意识强、创新精神足。新一代学生认知方式和学习习惯发生明显变化,更加注重参与体验、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其学习需求,思政课必须创新以适应学生发展变化。
思政课创新的总体目标50%思政课获得感提升目标是让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提升,从内心认同思政课的价值100%课程全覆盖实现思政元素在各专业课程中的全覆盖,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80%教学模式创新比例大幅提高创新教学模式在思政课中的应用比例,实现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5倍优质数字资源增长五年内实现思政课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增长五倍,建立共享平台
创新思政课的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系统观与整体性推进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协同推进改革创新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