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课件:常规公交系统规划与设计.pptx
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
常规公交系统规划与设计
2
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
目录
公交系统分类与特征
公交调查
公交需求预测方法
公交线网与场站规划设计
公交网络换乘
公交服务评价
3
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
4
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
运行空间
载客量
运行条件
在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的地位
分类依据
类别
陆运、水运、空运
常规公交系统、快速公交系统
运行速度
大、中、小容量
有轨、无轨
常规公共交通系统、快速大运量公交系统、辅助公共交通系统和特殊公共交通系统
驱动力
电动、机动和人力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分类
5
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特征
以服务社会为主要目的
注重不同运输方式间的协同发展
1
3
其持续发展的
动力建立在健全的交通文化体系上
4
5
6
注重对外部环境影响和反馈的研究
子系统的变化必须以其他子系统为参照系来进行改变
最终提出的
不仅是详尽的实施方案而且是战略性的
发展意见
2
6
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
公交调查分类
7
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
出行特征:目的、距离以及方向;
交通系统特征:出行时间、出行费用以及可达率;
小区特征:住宅密度、就业人口比重及与CBD的距离。
方式分担影响因素:第一类是出行决策者的特征。第二类关注于每次出行的特征,第三类是可选方式的特征,而第四类是指与出行起讫点的小区相联系的某些指标。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第四类
8
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
公交方式分担模型
出行交换方式分担模型:分析了在分布阶段获得的各小区对间的出行条件,然后确定每种方式,公交和高速公路吸引的出行比重。
转移曲线方法:计算公共交通和小汽车这两种方式的出行。然后获得它们的比例,相同比例的出行聚合在一起,对每一组计算公交使用的综合百分比。当该百分比划分与可达比例划分相反,就可以获得转移曲线。
小区i的可达性通常定义为:
两种备选交通方式的方式分担曲线
9
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
公交客流分配过程如下:
将现状公交OD量在现状公交线网上分配,以分析和评价目前公交线网的运行状况,如果有公交断面流量的实测值,可以将该值与模型分配流量值进行比较,用于检验分配模型的精度。
将规划年公交OD分布预测值在现状道路网络上分配,分析现状公交线网的缺陷,为公交线网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将规划年公交OD分布预测值在规划公交线网上分配,以评价公交线网规划方案的优劣。
交通分配方法分类
10
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
公交线网规划:是整个公交系统规划中的核心部分,公交线网的结构和布局是否合理决定了公交出行的便利性,以及公交出行成本。
公交场站规划:主要从枢纽站、首末站、中途站、停保站四类进行公交系统规划。
在实际工程中,公交线网规划方案的产生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交互式优化过程。其基本程序如图所示。
公交线网与场站规划设计
11
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
公交网络换乘
为吸引乘客并与私人交通竞争,公交系统必须提供覆盖范围广不同线路的整合并提供便捷有效的换乘服务,包括线路功能的设计、换乘站的最优布局、时刻表的协调、信息及最重要的因素——联运票价的制定。
一般分析,发车间隔可分为短间隔(≤10min)和长间隔(10min)两种。根据到达、出发线路的发车间隔长短可将不同线路间的换乘分成四类,A到D,如下表所示。
短发车间隔和长发车间隔线路的换乘时间
12
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
公交网络换乘
对于换乘线路,换乘次数和特征主要的影响因素:①每一条线路到换乘点的关系;②是否所有的线路都具有相似的性质,或者是否其中有一条具有主导地位,或者是干线具有比其他线路更高的性能,而其他频率、能力等较低的线路则作为具有集/散客流功能的接运线。
不同线路类型的换乘分类如下。
根据线路类型对换乘进行分类表
13
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
公交服务设计与评价
主要的服务设计要素如下:潜在的市场、网络规模和覆盖率、网络结构、线路协调、线路分类、服务时长、服务频率、调度协调、行车计划、司售人员排班、票价政策、乘客设施和信息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性能指标的度量、服务和评价标准、客流量、成本和收益预测。
公交服务模式:分为需求响应公交、快速公交系统(BRT)、智能化公交系统。
需求响应型公交服务的响应时间服务水平
需求响应型公交服务跨度的服务水平
14
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
服务评价指标通常可包括以下方面:
便捷性:班次时间间隔;平均行程车速;乘客站点平均等待时间;信息化服务水平。
安全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安全行驶间隔里程;行车责任事故率。
舒适性:高峰小时平均满载率;全日线路平均满载率;座位容量百分比;车厢服务合格率。
可靠性:发车正点率;行车准点率;终点站准点率。
满意度:乘客满意度;乘客投诉办理满意率。
环保性:国Ⅲ以上标准车比例;清洁能源车辆比例;百公里能源消耗。
公交服务设计与评价
15
运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