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福建省大田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岗笔试题带答案.docx
2024年福建省大田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岗笔试题带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
1.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A.多样化
B.专业化
C.单一化
D.崇高化
答案:A。教师职业角色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包括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等多种角色。专业化是教师职业发展的要求;教师职业角色并非单一化;崇高化不是教师职业角色的最大特点。
2.教育史上,“产婆术”的提出者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夸美纽斯
答案:A。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采用问答法,又称“产婆术”,分为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柏拉图著有《理想国》;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夸美纽斯是教育学之父,著有《大教学论》。
3.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许慎
D.朱熹
答案:B。“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了诸多教育思想;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和“育”进行了解释;朱熹是南宋理学家,对教育也有重要贡献。
4.以下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A.猴子学骑自行车
B.妈妈教孩子洗衣服
C.婴儿吸奶
D.蜘蛛织网
答案:B。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妈妈教孩子洗衣服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孩子生活技能的活动,属于教育现象。猴子学骑自行车是动物的学习行为,不属于教育;婴儿吸奶是本能行为;蜘蛛织网也是本能行为。
5.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B。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体现了同一方面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是不平衡性规律的反映。顺序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6.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人口
答案: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包括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等。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等;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等;人口对教育的规模、结构等有影响。
7.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科夫
答案:B。夸美纽斯提出“泛智”教育思想,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他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是科学教育学之父,著有《普通教育学》;赞科夫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
8.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A.教书育人
B.传授知识
C.培养品德
D.关注学生成长
答案:A。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等。传授知识只是教书育人的一个方面;培养品德也是其中一部分;关注学生成长是教师工作的一个体现,但不是根本任务。
9.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感知教材
B.理解教材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答案:B。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只有理解了教材,才能进一步巩固和运用知识。感知教材是教学的起始阶段;巩固知识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运用知识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10.以下哪种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
A.讲授法
B.讨论法
C.练习法
D.演示法
答案:A。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它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讨论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练习法主要是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演示法主要是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等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1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答案:D。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推动着德育过程的发展。其他选项的矛盾也是德育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但不是基本矛盾。
12.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