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含答案).pdf
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三
校联考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1~5题。
材料一:
数字史学有数字人文的共性,但其作为历史学的个性特征更值得我们关注。总体而
言,数字史学更重视网络的利用与展示,这也是很早就有学者提出“网络史学”的原因。
历史学家利用互联网向同行传递和展示史料,将文献放置到互联网以便史学爱好者、历
史教师、学生能够利用它们,这些行为已经被史学界认可为专业的学术活动,成为数字
史学的重要内容,是一条迥异于宽泛意义上数字人文的路径。
当然,“要么在线,要么落伍”的宣言并不意味着互联网能够与数字史学画上等号。
互联网只是恰好因为平台优势而成为一种媒介而已,不过在这个现象背后有一些值得玩
味的问题。数字史学对网络的强调让我们看到了它与“公众史学”存在诸多交集。许多早
期从事数字史学研究的学者都是社会史专家,或者是试图借助数字工具积极推进民主化
进程的支持者。
数字史学就目前看,研究工作的重点还停留在数据库建设的阶段,比较成熟的研究
方法以GIS的运用为主。与“数字文学”相比,文本分析在数字历史领域运用还比较少,
这背后有许多客观原因,最主要的因素是史料的数字化程度还比较低,达不到大规模进
行文本挖掘的程度。传统的历史研究重视的一手文献往往以档案、手稿等形式出现。这
些文献的数字化远没有达到丰富的程度,而且进行数字化使用的OCR技术,还存在诸多
缺陷,需要大量的人工校对,其准确度才能达到进行研究的要求。所以在从事数字文学
的专家已经在讨论如何分析文本的时候,数字史学的专家还要首先解决史料数字化的问
题。当然,对历史文献进行文本分析的研究并不是没有,例如有学者对18世纪美国出
版的报纸进行了主题分析,也有对美国与德国学术界的古典学期刊进行了类型研究。
在这样的前提下,数据库建设具有完善基础设施的重要意义。问题在于,数据库建
设是非常烧钱的项目,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难以做出高质量、有使用价值的数据
库。同时,数字化程度不足的状态,也决定了学者使用数字工具的倾向。据西方学者统
计,在数字人文有关GIS的143个重要项目中,92个涉及历史问题。
(摘编自王涛《“数字史学”:现状、问题与展望》)
材料二:
正如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欧洲近代化进程中思想的传播和知识的普及,数
字技术的革命更进一步改变了知识世界的图景。历史学与新媒体相结合所诞生的数字史
学,迎合了晚近以来历史学写作大众化的趋势,成为公众史学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传统史料相比,数字化史料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传统的纸质史料,如图书
和档案,不论其存世数量还是保存地点都是封闭的,有的文献本身可能就是珍本孤本,
即便有印刷或抄录的版本,流传数量一般也较为有限。通过互联网平台,网络数据库、
网络图书馆可以直接将数字化之后的史料呈现到用户的终端。研究者与史料之间,不再
有空间的阻隔;研究者与研究者之间,也不再有身份的差异。一个中学生可以同一位大
学教授一样,获得同样的史料,并展开独立的研究和解读,专业的研究者之前所拥有的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特权在数字化时代逐渐消失了,这极大地扩大了公众史学的参与面,大大提升了公众史
学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
数字史学进一步践行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历史学“自下而上”的趋向,更加走向平
民化和大众化。数字史学的研究成果不再只是传统的学术专著和论文的形式,通过网络、
影像等新媒体的呈现,极大地扩大了历史学的受众范围。与此同时,它也极大地鼓励了
业余历史研究者的积极参与。以维基百科为例,它自建立之初即将自己定位为一部包含
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并作为一个开放源允许大众广泛参与。在约3500万注
册用户中,有近8万名积极的写作者和编辑者,其中大多都是业余的普通网民。
与传统史学不同,数字史学毫不拘泥于形式,结合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形式的
多样性。不仅文字、图像、动画、音频、视频、超文本等,均可以通过数字的形式呈现,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