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docx
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在黄州,他把“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并撰文《猪肉颂》,讲述烧制心得。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饼”,都流传甚广。生活拮据,苏轼辟地耕种,以此为乐,写出《东坡八首》《雨后行菜圃》等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孟祥夫《有趣的人不苟且》)
文段运用举例论证,用苏轼身处逆境,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用心做美食,用心写诗的事例,论证了“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的观点,既有故事性,又有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服力,读之令人兴趣盎然,回味无穷。
[对比论证]
生命的意义解释的即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
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也就有了分歧。
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别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
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呼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愚蠢家伙。)
(沈从文《时间》)
对于生命的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此处,作者用“聪明人”和“愚蠢人”来做对比,“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呢?在对等的时间里,在有限的生命里,聪明人理解生活、追求改变,愚蠢人习惯生活、安于现状。对比强烈,令人深思。
[比喻论证]
嫉妒不但害人,而且损己。从心理上来分析,嫉妒犹如毒虫,常常会把妒者自己的心灵啃啮得满目疮痍。他们往往把旁人的成功视作自己的失败,把旁人的幸福看成自己的痛苦,整天处于一种极不舒畅、极不安宁的景况之中难以解脱,无来由的恨是他们唯一的心理活动。试问,这样的人生尚有何乐趣可言?
(舒芬《说“嫉妒”》)
文段运用比喻论证,把嫉妒喻为毒虫,“常常会把妒者自己的心灵啃啮得满目疮痍”,不仅伤身还会引发不良行为,生动形象地证明了“嫉妒不但害人,而且损己”的观点,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引用论证]
叔本华说:期望一个人记住他读过的全部书籍,恰如期望他能在体内储存他吃过的全部食物。这个比方打得有些极端,因为在事实上,无论谁都不可能、即使可能也不愿意在体内储存吃过的全部食物。但是,世上确实有过目不忘、满腹诗书的记忆天才。我相信,叔本华的意思应该是:有形的知识不重要,书籍的价值仅在于提供精神营养,而精神营养是无形的,因为它倘若真正起了作用,就必定已化为了你的血肉。
(周国平《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
文段运用引用论证,引用叔本华的话,意在阐述“有形的知识不重要,书籍的价值仅在于提供精神营养,而精神营养是无形的,因为它倘若真正起了作用,就必定已化为了你的血肉”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述更具权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类比论证]
孩子们常常给我好教训,其一是学话。他们学话的时候,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的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到得两三岁,普通的简单的话就大概能够懂,而且能够说了,也不大有错误。小孩子往往喜欢听人谈天,更喜欢陪客,那大目的,固然在于一同吃点心,但也为了爱热闹,尤其是在研究别人的言语,看有什么对于自己有关系——能懂,该问,或可取的。
我们先前的学古文也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去。弄得好,是终于能够有些懂,并且竟也可以写出几句来的,然而到底弄不通的也多得很。自以为通,别人也以为通了,但一看底细,还是并不怎么通,连明人小品都点不断的,又何尝少有?人们学话,从高等华人以至下等华人,只要不是聋子或哑子,学不会的是几乎没有的,一到学文,就不同了,学会的恐怕不过极少数,就是所谓学会了的人们之中,请恕我坦白的再来重复的说一句罢,大约仍然胡(现写作糊)胡涂涂的还是很不少。
(鲁迅《人生识字糊涂始》)
文段运用类比论证,用孩子学话和大人学古文进行类比,意在说明学话学古文有共同属性,都是学语言,孩子学话很明白,大人学古文也应该很明白,但实际上却糊涂,论证了糊涂的原因在于学的是古文,和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已经有很大距离,很难懂,故而糊涂。此番类比说理,联系实际,透辟有力,易引起读者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