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发布:2025-05-08约8.42千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

八年级语文试卷

(总分:12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一)阅读语段,回答问题。(8分)

诗意是什么【甲】诗意是土中刚刚萌发的那片若有若无的草色,点缀了春天灵动的画卷;诗意是裹挟着黄梅清香的那一场暖融融的雨幕,温柔了夏天不安的rǒng杂【乙】诗意是碧空轻云旁的那一群正迁徙振翅的野鹤,鸣响了秋天丰收的号角;诗意是清清浅水畔的那一剪婀娜疏影,熏染了冬天单调的沉静。

无论是巍巍青山屹立,还是浩浩江水流逝,当有一天,它们遇到了一双诗人的慧眼,山水便有了悲喜境界,立意恒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开启精彩的一场诗词之旅,再一次跟随诗人的眼睛,重返青山绿水,感受诗意翩然而至,追溯过去的时光,在流光溢彩中放飞青春,磅bó梦想吧!(摘自某“诗意漫寻”活动开场白)

1.请根据拼音写汉字,给画线字注音。(2分)

rǒng____杂磅bó____翩然____追溯_____

2.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甲】逗号【乙】分号B.【甲】问号【乙】句号

C.【甲】逗号【乙】句号D.【甲】问号【乙】分号

3.“浩浩江水”和“放飞青春”依次是:_______短语和_______短语。(2分)

4.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分析是哪种类型,并写出修改意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请根据提示将诗句补充完整。(7分,每句1分)

5.漫步诗苑,醉卧词林,漫品书香。同学们吟诵“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关雎》)感受古人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吟诵“_______,道阻且长”《诗经·蒹葭》)感受主人公对伊人的艰难追寻;吟诵“一日不见,_______”《诗经·子衿》)感受夸张修辞渲染出的无限情思;吟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感受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气势:吟诵送别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感受王勃积极乐观的离别之情。

二、阅读(45分)

(一)古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答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

(选自《小石潭记》)

【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①,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②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③如虹,忽卷掣折④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⑤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⑥记》)

【注释】①罅(xià):缝隙,裂隙。②掉:摇动。③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④掣折:转折。⑤欹(qī):斜靠。⑥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

6.【甲】文体裁是_______,原题为《》。(2分)

7.下列对词语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水尤清冽”与“以其境过清”中的“清”字释义相同。

B.“乃记之而去”与“而犹不忍去”中的“去”字释义相同。

C.“斗折蛇行”与“凄神寒骨”中的“斗”与“凄”用法相同。

D.“心乐之”与“忘路之远近”中“之”用法相同。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9.作者游览小石潭过程中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原因。(3分)

10.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乙文写水各有特点,甲文突出了水的“清”,乙文突出了水的“奇”。

B.甲文写景善用比喻,“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巧妙而贴切。

C.甲文“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了游鱼动态美,乙文“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展现了瀑布的动态美。

D.乙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在不同地点写出了瀑布的不同特点,体现了瀑布的奇伟壮观。

11.甲乙两段文字都描绘了自然山水景色,结尾却分别是“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和“而犹不忍去”,结合作者笔下的景物特点分析原因。(3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