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第三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物理试题理试题含解析.doc

发布:2025-05-05约7.53千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第三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物理试题理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所示,A、B是两个带电小球,质量相等,A球用绝缘细线悬挂于O点,A、B球用绝缘细线相连,两线长度相等,整个装置处于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平衡时B球恰好处于O点正下方,OA和AB绳中拉力大小分别为TOA和TAB,则()

A.两球的带电量相等

B.TOA=2TAB

C.增大电场强度,B球上移,仍在O点正下方

D.增大电场强度,B球左移,在O点正下方的左侧

2、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矩形导线框A、B在靠得很近的竖直平面内,线框的长边均处于水平位置.线框A固定且通有电流I,线框B从足够高处由静止释放,在运动到A下方的过程中()

A.穿过线框B的磁通量先变小后变大

B.穿过线框B的磁通量先变大后变小

C.线框B所受安培力的合力为零

D.线框B的机械能一直减小

3、如图所示,在水平光滑的平行金属导轨左端接一定值电阻R,导体棒ab垂直导轨放置,整个装置处于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现给导体棒一向右的初速度v0,不考虑导体棒和导轨电阻,下列图象中,导体棒速度v随时间的变化和通过电阻R的电荷量q随导体棒位移的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A. B. C. D.

4、如图所示,PQ两小物块叠放在一起,中间由短线连接(图中未画出),短线长度不计,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物块Q重力的1.8倍;一长为1.5m的轻绳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与P块拴接,现保持轻绳拉直,将两物体拉到O点以下,距O点竖直距离为h的位置,由静止释放,其中PQ的厚度远小于绳长。为保证摆动过程中短线不断,h最小应为()

A.0.15m? B.0.3m C.0.6m D.0.9m

5、如图所示,曲线I是一颗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卫星P轨道的示意图,其半径为R;曲线Ⅱ是一颗绕地球做椭圆运动的卫星Q轨道的示意图,O点为地球球心,AB为椭圆的长轴,两轨道和地心都在同一平面内,已知在两轨道上运动的卫星的周期相等,万有引力常量为G,地球质量为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椭圆轨道的长轴长度为R

B.卫星P在I轨道的速率为,卫星Q在Ⅱ轨道B点的速率为,则

C.卫星P在I轨道的加速度大小为,卫星Q在Ⅱ轨道A点加速度大小为,则

D.卫星P在I轨道上受到的地球引力与卫星Q在Ⅱ轨道上经过两轨道交点时受到的地球引力大小相等

6、如图甲所示,在某电场中建立x坐标轴,A、B为x轴上的两点,xA、xB分别为A、B两点在x轴上的坐标值。一电子仅在电场力作用下沿x轴运动,该电子的动能Ek随其坐标x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点的电场强度小于B点的电场强度

B.A点的电场强度等于B点的电场强度

C.A点的电势高于B点的电势

D.电子由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电势能的改变量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7、图甲、图乙为两次用单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屏幕上显示的图样。图甲条纹间距明显大于图乙,比较两次实验

A.若光屏到双缝的距离相等,则图甲对应的波长较大

B.若光源、双缝间隙相同,则图甲光屏到双缝的距离较大

C.若光源、光屏到双缝的距离相同,则图甲双缝间隙较小

D.图甲的光更容易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8、图1是一列沿轴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时刻的波形图,波速为。图2是处质点的振动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列波沿轴负方向传播

B.处质点在时的位移为

C.处质点在时的速度方向沿轴正向

D.处的质点在时加速度沿轴负方向

E.处质点在内路程为

9、如图,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经历了A→B→C→D→A的循环,ABCD位于矩形的四个顶点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状态C的温度为

B.从A→B,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少

C.从C→D,气体密度增大

D.从D→A,气体压强增大、内能减小

E.经历A→B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