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 文言文简答题(讲义)(知识梳理)-2025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讲义梳理(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PAGE
PAGE1
第八讲文言文简答题
第八讲文言文简答题
考点概述
备考要点
在文言文阅读中,设置简答题,意在引导学生注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归纳以及对内容的概括分析。该题型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导向教学,加强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备考中“文”的重视,进一步破除文言文学习就是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的弊端,而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上,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继承的核心素养能力考查。
1.试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考查把握文本内容要点、筛选整合相关信息的能力。
2.设题角度多样,可以是对某一问题前因后果的分析,也可以是对人物品行事迹的概括,还可以是对观点态度的理解与评价,等等。
3.试题答案涉及的区间文字较少,相对集中。
4.只要求简单理解文意,不要求深入分析概括。
备考策略
从2021年开始,高考文言文阅读已打破从“二十四史”选材的传统,选材范围不断扩大,文体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2025年八省(区)联考的文言文选材为序言类。2024年全国新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选材“叙”与“议”并重,既突出对史实的叙述,又注重对史实的评议,二者紧密结合。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从先秦诸子散文中选材,2023年全国新课标Ⅱ卷选了明朝刘基的军事理论专著《百战奇略》和唐朝李靖编著的兵家著作《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未来考查的文言文体裁或许更加多元化,杂记文、应用文、写景散文等都有可能考查。同时,多文本组合考查已成为当下的命题趋势,应加大训练力度。
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和分析、概括。
2.整理归纳选项设误的常见类型,运用好比对法。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了解高考常设考点
年份
卷别
设问方式
设题角度
2024
新课标Ⅰ卷
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概括事实根据
新课标Ⅱ卷
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
比较事件异同
2023
新课标Ⅰ卷
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概括事实依据
新课标Ⅱ卷
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概括分析原因
2022
新高考Ⅰ卷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比较事件异同
新高考Ⅱ卷
《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
概括人物特点
2021
新高考Ⅰ卷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理解作者观点
新高考Ⅱ卷
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分析事件原因
知识点二掌握答题技巧
(一)分析事件原因(内容概括)
这类题要求考生考生读懂文本,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和来龙去脉,重点是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它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进行回答。对于史传类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主要人物来展开事件叙述,并作简要的观点阐发。因而能否分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命题者检验考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途径。
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件事情发生的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选文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考生备考时应加以重视。
对这种据果索因的概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理解题干中表示结果的词的含义,有些“果”是直接从原文中摘用的,本身就是一个文言词,如不准确理解,几乎无法找到原因。
2.表示原因的词句有时集中在一段中,这时只要提取即可;有时分散在全文中,需要认真、全面、仔细地筛选。
3.据果索因,其“因”肯定不止一个,有主观、客观原因,有主要、次要原因,等等;注意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筛选排查,找足、找全原因。
4.对文中带“原因”的词句,在转述概括时一定要忠实于原文,尤其对于表示原因的、相对委婉的词句,应注意转换说法,使之既符合原意,又符合题干要求。
随堂即练
(一)(2023·新课标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