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电磁波与天线”课程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docx

发布:2025-05-07约4.43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电磁波与天线”课程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薛红,朱卫刚,曹文权

(陆军工程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07)

电磁类课程作为通信、电子等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发挥着主干和桥梁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为适应院校转型建设要求,着眼于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我们需要变革固有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思维定式,以岗位任职和职业发展需求为牵引,健全课程教学内容建构路径。

本课程主要包括“电磁场理论”“均匀平面电磁波”“均匀传输线理论”“微波传输线”“天线基础知识”“常用天线及电波传播”等部分,具有体系完整、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公式繁多的特点。当前,院校转型建设对该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时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为满足课程建设需求,我们需要修订课程标准,梳理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各种资源,从历史背景、物理意义、理论分析、工程应用等多角度设计相应教学内容,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对烦琐的数学公式及其推导做减法,在物理意义、工程背景、工程应用等方面做加法。

比如,对于传输线部分,我们从电报方程出发,采用场路结合、化场为路的方法,分析了均匀无耗传输线的传输特性及工作特性。对于常用微波传输线,采用纵向场分析方法分析其传输特性。由于这部分内容涉及场结构和场模式[1],所以相对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如何在教学中化抽象为直观,化繁为简,是课程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天线部分的内容相对来说,因为更贴近实际,无论是生活还是工程中都能见到,所以学生容易理解,需要思考的是实际中有多种天线,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要结合专业和岗位背景,在教学中应该重点分析某些类型,以及这些类型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和作用,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培养学生“把握实质,提炼思路”的科学思维方法。

除了理论内容外,相应的实验教学也很关键,其内容设置应紧贴教学主线,让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形成合力,以便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目前,我们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通过实验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分层思考,既包含验证性实验,又有拓展性实验,提升学生能力,体现高阶性。对于实施建议中的考核评价标准,应提倡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制,目的是全面反映学生真实的水平,激发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前期教学中,已经建设了该课程的在线教学网站,使得教学更加形象、有趣、高效。

按照紧贴对象特点、体现能力培养的思路,全面推行问题牵引式、研讨探究式、案例分析式教学,为教学目标服务,始终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坚持需求牵引、体系设计、交叉融合,夯实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将课程教学内容和现实工程问题相结合,达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并参照专业背景知识体系,围绕夯实电磁波的基本理论,强化天线技术应用能力,解决实际电波传播问题,我们将课程内容分为理论基础、工程基础和工程应用三个模块,建立需求、目标、内容、课堂、应用、需求的课程教学内容建构路径,从理论和应用两个层面梳理教学内容,借助电磁仿真系统、微波接力系统、电磁频谱监测系统、微波暗室系统等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化抽象为形象,变复杂为简单,让学生学会用场理论和路理论相结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工程基础。我们对“电磁波与天线”课程内容理论部分的设计有以下思考。

电磁波与天线的理论层面,主要包括理论基础和工程基础,它是工程应用的重要基础。其中,理论基础包括电磁场矢量分析、电磁场基本方程、静态电磁场、均匀平面电磁波,这部分系统阐述了电磁场的基本理论和电磁波的传播规律。矢量分析是后续内容的数学基础,电磁场基本方程是解决电磁问题的核心理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静态电磁场和时变电磁波的传播规律。工程基础包括传输线理论和天线基础知识。传输线理论是一种“化场为路、长路结合”的高频电路理论,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使学生理解传输线分布参数的概念,掌握由分布参数推导并求解电报方程的过程,深刻理解导行电磁波的传播参量、传播特性,以及行波、驻波、行驻波三种工作状态产生的条件和特点,掌握传输线阻抗匹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天线基础知识阐述天线辐射和接收电磁波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使学生学会运用电磁场理论分析天线问题的基本方法。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强调场源及场分布、宏观电磁现象及微观电磁变化、能量守恒定律和电磁场的边界条件;从一般到特殊,对时变电磁场和静态电磁场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波动方程、电报方程、达朗贝尔方程切入,分析均匀平面波的传播特性、传输线的传输特性及工作状态、天线的辐射特性。

本课程的工程应用部分主要包括微波传输线、线天线、口径天线和电波传播。电磁波、天线在通信、雷达、导航、电子侦察、电子对抗等众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新形势下,新的用频设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