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咯血救治标准化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要点.doc
临床咯血救治标准化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要点
咯血是指喉以下的呼吸道出血,并经口腔排出的一种症状。大咯血的常见定义为24h内咯血在100~1000mL,使患者处于窒息或失血的高风险中,反之,则为非大咯血。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经过5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治疗大咯血的首选方法,使得大咯血患者从过去保守治疗30%的死亡率降低至3.6%。
议题一:哪些患者能行BAE?
表1BAE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议题二:BAE术前准备的重点有?
术前评估
对咯血患者的评估应包括:症状特征(频率、出血量)、气道通畅度、基础状况及潜在病因;监测生命体征与窒息风险;实验室检查需涵盖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感染/肿瘤指标及痰液检查(细胞学+微生物学);同时需备齐急救物品(如体位引流设备、吸引器、气管插管装置、心肺复苏器械及抢救药品)。
胸部影像学检查
表2胸部影像学检查选择
?议题三:BAE术中操作规范
基本要求
①设备:要求具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设备的导管手术室;②对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进行实时监测,并具备窒息和休克的抢救能力;③医师资质:BAE在综合介入和心血管疾病介入属于三级手术范畴,需由具备一定资质的医师实施。
入路的选择与责任血管的勾选
①推荐常规选择经股动脉入路,当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作为“责任血管”超选择性插管困难时,可选择同侧桡动脉或肱动脉等上肢血管入路。②应基于术前增强CT/CTA的异常征象,根据病灶位置,预估可能存在的责任血管,并对其进行选择性的勾选,已有术前增强CT/CTA的情况下不推荐术中进行主动脉造影来识别责任血管。③对增强CT/CTA提示的异常动脉及可能的异位支气管动脉(BAs)或可疑的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s),均应对其进行造影进一步识别,明确是否为责任血管。
血管造影的异常表现
①直接征象:对比剂外溢、假性动脉瘤;
②间接征象:毛细血管增生、肺内组织异常染色、动脉主干增粗/扭曲、动脉瘤、体循环-肺循环分流/瘘等。
超选择性插管
推荐采用同轴微导管技术进行超选择性插管并栓塞,应避免在动脉开口实施栓塞,推荐微导管超选择至责任血管的中远段。对于肺肿瘤合并咯血或出血责任血管不明确者,或疑似存在重要器官分支(脊髓动脉)或危险交通吻合者,推荐使用锥形束CT(CBCT)来指导操作。
栓塞及其注意事项
①整个栓塞过程必须在透视下进行,以不引起返流的速率脉冲式推注栓塞剂,随着远端血流减慢,推注速率也应随之减慢。
②警惕新出现侧支吻合血管,控制栓塞力度,避免异位栓塞。
③当前向血流滞缓(留)时可停止栓塞,并缓慢冲洗导管内的栓塞剂;如果血流停止或返流,应避免在血管内冲洗微导管,负压抽吸微导管内的栓塞剂,同时撤出微导管,在体外进行冲洗。
议题四:BAE术后管理的管理重点是?
表3BAE术后管理
?议题五:BAE的疗效评估指标有?
1、技术成功率:指BAE术中成功插管并栓塞相关责任血管,技术成功率为81%~100%。
技术失败原因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如不配合);血管解剖因素(如入路血管迂曲、责任血管痉挛或夹层、责任血管开口狭窄或责任血管成角较大等)。
2、临床成功率:BAE术后24小时内和30天内临床成功率分别为82%~100%和70%~92%,表现为咯血完全缓解或显著减少且无需额外干预。
3、咯血复发:指BAE术后再次咯血,且需再次治疗。初次BAE术后咯血复发率为9.8%~57.5%。咯血复发的中位时间为6个月至1年。
预测因素:主要为结核、肺恶性肿瘤、真菌感染、合并间质性肺病、糖尿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早期复发:指BAE术后1个月内再发咯血,与BAE栓塞不彻底或遗漏责任血管有关。
晚期复发:指BAE术后1个月以上再发咯血,与责任血管再通或疾病进展致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注意:患者咯血复发时可再次行BAE治疗,此时需警惕非BA责任血管。慢性肺部疾病因新生侧支形成,常于2-3年复发需再干预。多次BAE后异位栓塞风险升高,治疗无效者建议启动多学科诊疗。
议题六:BAE患者随访
所有咯血患者BAE术后均需随访!
1、随访时间:建议术后1、3、6、12个月定期随访,之后每年复查1次;需结合肺内原发病变情况制定个体化随访计划;
2、随访内容:重点聚焦于咯血的恢复情况,同时关注肺内原发疾病。
3、随访手段: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咯血诊疗需综合分析咯血严重程度及病情评估,尤其是增强CT/CTA结果,为推动BAE在咯血救治过程中的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