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核心要点汇总攻略.doc

发布:2025-05-06约1.06万字共2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題精髓整顿

1.我国小学教育获得的成绩有哪些?

(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3)教师队伍建设曰趋完善;(4)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5)課程改革不停深化。

2.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原因

(1)遗传,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為人的发展提供了也許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2)环境,环境是使遗传提供的也許性变成現实的条件,但不决定人的发展。(3)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和增进作用。(4)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增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也許状态转向現实状态的决定性原因。

3.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次序性,因此教育要循序渐进地增进学生身心的发展。(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对不一样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与措施上应有所不一样,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要讨教育要抓住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因此教育要長善救失,扬長避短。(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因此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4.小学教师专业原则基本理念

(1)学生為本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為主体,充足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积极性;遵照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增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長。

(2)师德為先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关键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長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能力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結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照小学生成長规律,提高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停提高专业能力。

(4)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构造,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5.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重要特性体現為:客体永久、延迟模仿、积极反应、问題处理。

(2)前运算阶段(2-7岁)重要特性体現為:出現符号、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

(3)详细运算阶段(7-12岁)重要特性体現為:守恒、去中心、思维可逆。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重要特性体現為:抽象、推理、假设、反思。

6.埃里克森心剪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把人的毕生发展划分為8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详细的发展任务和存在的心理社会危机,详细如下: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5-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积极感、主体感对内疚感(3-6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积极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6)亲密感对孤单感(成年初期18-30),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发展亲密感,防止孤单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30-60),该阶段发展任务是获得充沛感,防止停滞感;

(8)完美无憾对消极绝望感(成年晚期60后来),该阶段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防止绝望与沮丧。

7.简述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時间内意识能清晰地把握到的对象的数量。(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時间長短。(3)注意的分派,是指同一時间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一样属性的对象同步注意,前提是只有一种不熟悉。(4)注意的转移,是指故意识地将注意从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

8.简述怎样培养的良好思维品质。

(1)加强科学思维措施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措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积极性。(3)加强言語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題的思维品质。

9.简述課程内容的三种文本体現形式。

(1)課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一样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献,包括課程设置、学科次序、課時分派、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課程原则,是国家根据課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行、评价的指导性文献。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根据課程原则编制的。

10.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规定。

(1)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合用性。(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规定的统一。(4)理论与实践的统一。(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习。(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与横向联络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